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从师承到研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变化 2020-06-01
伴随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非遗传承的关注,非遗传承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传承人进高校是近年来针对非遗传承人群的新举措。文章主要以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来探讨新传承方式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助力新时代地区发展——以鞍山市为例 2020-06-01
非遗承载了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传统,不仅凝聚本地区文化精神,更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补充,是繁荣区域经济社会的助推器。在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和释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依据不同类别,拓宽多种保护传承方式。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发挥非遗的精神价值,丰富市民的精神家园。
-
开封市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 2020-06-01
自2003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官方、学术界及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日益增多,相关的立法、政策不断完善,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工作有序推进,我国进入"后非遗时代"。文章通过对开封市非遗传承人的个案研究,探析开封市不同身份的非遗传承在社会地位、价值认同、市场定位、生存空间等方面的差异,为开封市非遗传承人的发展路径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
高职院校在传承传统优秀文化遗产"新型景泰蓝掐丝工艺画"的实践与探索 2020-06-01
随着国际社会对人类非遗文化的重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日益凸显出其紧迫性,高校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民族非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探索出对传统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等方法、策略以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浅析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经济的不断发展,给群众的文化意识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开展的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性,开始为人们所熟知,文化馆凭借特有的优势,在相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占据着难以被替代的位置.文章首先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在保护、传承非遗的过程中文化馆起到的作用,例如,培训辅导、宣传教育,接下来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文化馆所适用的工作手段,例如,提高人员素质、形成保护和传承意识等,供相关人员参考.
-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文章分析了河北省当前非遗保护与开发工作现状,指出河北省非遗保护及开发存在的品牌力度不足、内涵(本真性)破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中的侵权等问题。文章根据河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问题,提出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保护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路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丰富人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
创新传承,创刻圆梦上海市嘉定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 2020-06-01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嘉定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竹刻"为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随着学校对传统文化和似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掘,竹刻课程历久弥新,从劳技拓展课,演绎到以竹刻为引领,涵盖纸刻、木刻和篆刻的"创刻"课程。2016年,学校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并开展了纸刻、木刻和篆刻课程的开发与推进,将民族文化传承坚持到底。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以安阳殷墟为例 2020-06-01
文章以动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起的作用及影响为基点,系统的论述动漫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问题。首先,对非遗文化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明确其积极意义;其次,剖析了动漫的不同层面,并指出不同层面对非遗文化保护的作用和可采取的合理方式;再次指出非遗动漫化的可选择道路。最后,本文以安阳殷墟甲骨文为示例,将非遗保护动漫化与具体案例相结合进行了探讨与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播是一项重要的措施,传承则是非遗文化保护的最终目的,动漫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有能力担任起非遗文化保护传播与传承的重任。并以安阳殷墟为例进行实例关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