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传承的瓶颈问题研究 2020-06-0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结晶,也是人类音乐文化的载体。中小学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是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中小学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非遗师资力量薄弱,传承方式固化单一,文化生态关联缺失,地域局限等多方面问题,导致音乐类非遗在中小学的传承成效不佳,出现了瓶颈现象。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实施非遗传承的中小学,针对音乐类非遗传承所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找到音乐类非遗传承面临困境的根源。
-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经迫在眉睫,通过对少数民族"非遗"相关概念、贵州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状况的分析,指出贵州的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着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叙事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硕果,在当下消费主义大环境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形势严峻。如何以视听产品的形式将非遗的生命封存、延续,并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建立交互式的传播平台,是当下非遗保护的重要研究方向。
-
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的内蒙古实践 2020-06-01
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语称乌日汀哆)是蒙古族最具典型性意义的音乐文化表达方式,是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在音乐领域的具象化体现。2005年11月,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以下简称长调)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随着一系列保护措施与宣传活动的开展,人们对于长调的认识不断加强,保护的效果不断凸显。长调申遗成功以来的十年,正是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推进、不断完善的十年。可以说,长调的保护进程从某种程度上见证或代表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年保护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
从非遗视角看广东兴宁杯花舞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兴宁杯花舞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内容之一,是传承和发扬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的活态珍宝。历史进程中的兴宁杯花舞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魅力,需要我们加强其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促使岭南民间舞蹈文化得以良性发展。但调查发现,兴宁杯花舞存在自身缺乏传承体系和全球文化多元化趋势对非遗保护冲击的双重困境,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激活艺术本体的精神实质,以期达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有机结合。
-
南充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现状概述 2020-06-0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审美性,研究音乐类非遗对了解民俗生活、弘扬民族文化以及完善非遗保护体系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以及艺术价值。本文对南充市音乐类非遗进行了简要整理和归类,并对其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展开现状进行了陈述,为南充市音乐类非遗的研究提供依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完善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中的宝贵财富,非遗保护的重点目标即传承人保护。目前,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处境极为艰难,并随时面临失传危机,且传承认定制度尚不完善,传承制度有所缺陷。基于此,文章对非遗传承发展及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完善非遗认定机制,加大扶持传承人力度等建议。
-
“浚县泥咕咕”的数字化开发与传承 2020-06-01
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应数字化趋势,进行数字化传承。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采用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手法,利用3D Mapping技术与leap motion技术,结合3D打印手段实现个性化定制及相关衍生品的开发。实现数字化传承理念。使非遗文化“浚县泥咕咕”向数字化的转型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活态传承,打破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陌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