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分类筛选新闻(42)
新闻(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非遗名录(42)
非遗资讯(5)
学术交流(2)
政策法规(1)

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文人与王致和臭豆腐 2020-06-01

    2019年7月10日上午,北青报教育圆桌进行了一场以"跟小记者们一起寻找王致和"为主题的活动,"前门楼子九丈九,三桥四门五牌楼"。30多个孩子围绕在北京彩绘非遗传承人张忠强身边,听他讲前门的历史。2019年是"王致和"创立350周年,2008年,"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在北京西城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次活动的主办方是首农食品集团的二商王致和公司,他们特意带来了自己的文创产品——卡通形象"王小和"彩塑。前门五牌楼下,小记者们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创意维度思考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主要经历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三种保护方式,并不断结合立法保护推进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持久性和完善性。抢救性保护是基础,整体性保护保障,生产性保护是动力,立法保护是支撑。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

  • 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路径探索 ——以徐州“曹氏香包”为例 2020-06-01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措施。生产性保护能够兼顾传统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与有效传承,与产业化项目创新开发、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在促进非遗合理、有序、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塑造区域性、特色化知名文化品牌,促进区域非遗影响力的扩大和传播效应的增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本文以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徐州"曹氏香包"为例,立足实践,紧密结合区域非遗现状,探索徐州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相关对策和

  • 各类院校的“非遗进校园”与校企合作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非遗进校园”的相关活动和项目在全国各地逐渐普及开来。一些具有特色的学校率先试点,长期或短期性地组织“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聘请传承人来校讲课,同时也与一些文创企业或传承人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 曾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2020-06-01

    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品鉴创新中心总经理、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传承人曾娜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白酒行业要克服疫情影响,应该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优质的、多元的和能够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双重消费需求的产品。关注基层非遗、开展消费扶贫避免因疫情致贫返贫曾娜表示,在今年这个特殊的两会,她带来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民生改善、脱贫攻坚、文化建设等领域。作为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传承人,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研究综述 2020-06-01

    迄今为止,学界围绕着我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进行了大量的论证探究,主要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申报评审研究、名录分类研究、名录制度反思与改进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研究、退出制度研究、保护扶持制度研究、传承人制度反思与改进研究等。相关成果较多且富有成效,有力助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特别是非遗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也存在综合性与系统性不强、对于制度的反思与改进不足、理论建构与自主话语欠缺等问题。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这些贡献与问题皆为进一步探讨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改进设计提供了重要参照和必要基础。

  • 捏泥娃娃捏出的陕西黑陶第一人 ——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陵塬黑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纪荣 2020-06-01

    刻刀轻轻划过黝黑的陶罐表面,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在光影交错间,为凝重的黑色注入一丝灵动。69岁的刘纪荣手握陶罐,一刻就是50多年。已经有上千年制作历史的五陵塬黑陶(非遗申报名),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陵塬黑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纪荣的带动下,以影刻的创新形式,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孙丽华:非遗研培工作应固本浚源、传承创新 2020-06-01

    非遗口传心授,世代沿袭,既见人又见物,在群体生活中发挥特别的作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1年昆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中国已有39个非遗项目跻身名录,总数位居世界第一。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将非遗研培工作与十九大文化传承的要求结合起来,推进非遗研培工作与学校"十三五"发展目标相结合,积极探索研培工作的模式,推动非遗相关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