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分类筛选新闻(42)
新闻(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非遗名录(42)
非遗资讯(5)
学术交流(2)
政策法规(1)

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珠海市斗门区国家级非遗装泥鱼习俗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装泥鱼习俗是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一项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至今已有240多年历史。2011年装泥鱼习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文对装泥鱼习俗进行溯源与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基于保留传统文化精髓走文化创新发展探寻传承与发展空间,提出要拓宽思路,紧跟时代潮流,在保留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走文化创新发展道路,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和挖掘力度,为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 “非遗”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教学中的传承路径 2020-06-01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文化及历史价值,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互联网技术广泛普及,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对非遗造成巨大的冲击,如何传承非遗是社会各界需要深入思考的重点问题。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类教学与非遗存在密切关联,为此需积极转变教学模式,探索有效的传承非遗路径。本文重点分析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教学中传承非遗的路径,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必要的参考。

  • 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需要单一考虑和综合分析。被认定的非遗传承人不仅要有经济、社会生活保障,还需要精神关怀。传承人自身也应该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思考 2020-06-01

    近几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对于一些理论研究和医学类的方法方面。我国对于非遗的保护和研究十分重视,但还仍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有一些方面还需要更加的完善起来。本文主要针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出一些建议。

  • 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调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行走的灵魂",刻录着民族文化的符号和密码,蕴含着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明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人类生存与延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通过对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的调查,希翼为我区非遗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和建议。

  • “非遗”视域下民族音乐传承研究 2020-06-01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本民族的多元发展十分重要。我们承担着传承和发展非物质遗产文化的责任,要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非遗”视域下,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因此,现阶段的我们应该重视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推广,不断研究,让民族音乐发挥更大的价值,让更多的人熟悉民族音乐,喜欢民族音乐,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

  • 基于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模式的非遗人才培养实践——以陇南市徽县职业中专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校园,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开创性举措,是培育职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乡土认同感、责任感及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依托课题研究和传承人工作室,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下非遗传承人培养探索与实践,尝试以技能培养、文化传承为主的工作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大师深度参与教学,带徒传艺、技术攻关,工艺创新,共同打造传承人工作室项目,培养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传统学徒培训师傅带徒弟与现代职业教育有机结合。

  • 基于传统民俗“蒸枣花”为题的文创设计探索 2020-06-01

    传统民俗"蒸枣花"是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民生活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素有"二十八,蒸枣花"之说,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然而在快餐式的城市生活中,"蒸枣花"的习俗逐渐消逝.在国家对非遗民俗艺术文化的传承日益重视的情况下,提取"蒸枣花"的元素设计文创产品,旨在继承其文化核心的同时使其具有新的时代特征,能在当今发展趋势中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助力中国特色民俗文化的继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