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6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67)

共检索到 267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式传播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被誉为历史社会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和关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非遗”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播经验思考 2020-06-01

    本文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例,从社会教育、展览举办和国际交流合作三个方面介绍了博物馆主要传播手段的使用和效果.希望以此能够促进非遗文化更多地走进千家万户.

  •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播经验思考 2020-06-01

    本文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例,从社会教育、展览举办和国际交流合作三个方面介绍了博物馆主要传播手段的使用和效果.希望以此能够促进非遗文化更多地走进千家万户.

  •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播经验思考 2020-06-01

    本文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例,从社会教育、展览举办和国际交流合作三个方面介绍了博物馆主要传播手段的使用和效果。希望以此能够促进非遗文化更多地走进千家万户。

  •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 2020-06-01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和值得珍惜的文化财富,其中彰显民族智慧与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这种世代相传和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遗产,很多已经随着时代发展而濒临灭亡了,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走在消亡的征程中。这种宝贵的活态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需要国人进一步采用新技术、新思路和新策略加以保护和传承的。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利用信息技术无可取代的优势加强"非遗"的保护,只是这种数字化保护工作还依然停留在探索阶段。很多"非遗"如同珍稀动物保护一样,如果不加保护很快就会消亡,因此,开展数字化保护工作已不

  • 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数字技术赋权逻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数字技术赋权特征主要体现在智能与仿真技术的运用及声音、语言和图像技术的融合两个侧面。人工智能综合利用了计算机识别、图像仿真等工具,最终形成非遗资源数据库技术赋权的智能体,它借助于成像技术,产出与非遗资源相一致的仿真场景,有效推进民众走进非遗的"内心世界"。非遗资源的数字技术赋权过程有助于压缩非遗承载者自身对数字技术认知的差距和差异,提升对非遗资源档案的处理效率,优化传统非遗资源的传播流程。因此,要对传统非遗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形成非遗信息的数据库,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对非遗信息进行传播和利用,从整体上对非遗资源进行改造和弘扬。

  • 数字化传播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与有效活用研究 2020-06-01

    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方式和媒介,以新媒体为基础的“非遗”影像记录制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迅速,而我国针对“非遗”项目开展的影像数字化采集与传播工作仍任重道远。我国要解决“非遗”影像记录的保存与利用问题,首先需要探讨“非遗”影像记录开发与活用的手段与模式,通过整合影像制作者、开发利用者、表演传承人等群体力量进行“非遗”影像记录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其次亟须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在借鉴学界已有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基础上,以资源禀赋、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子项构建“非遗”开发利用评价体系来规范开发利用行为,防止对“非遗”影像记录的过度开发和滥用。“非遗”影像记录可用于数字化博物馆、体验式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非遗”影像记录的二次利用和创作过程中,必须重视与此相关的著作权问题,妥善处理影像制作者、开发利用者与表演传承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 动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用与传播 2020-06-01

    现代化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危机。作为在几千年旧社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非遗面临着被新文化方式取代的风险,仅仅依赖其文化系统自身的力量很难为继,需要从外部环境中找到新的补救措施。动画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因具有开放性、民间性、多样性、包容性的特点以及强大的文化宣传能力,能够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方法和途径,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