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6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67)

共检索到 267 条数据

  • 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 2020-06-01

    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的“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的式微,阿兰·邓迪斯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的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邓迪斯的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的局限,以寻找独立民俗现象的普遍意义,并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非遗内具之共享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释框架和认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即是民俗学理论建设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新起点与新方向。

  • 省级档案网站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的研究 2020-06-01

    档案信息网站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档案信息的重要阵地,但通过调研我国31个省级综合档案馆官方网站的传统网页模块及其官方运营的社交媒体传播模块(微博和微信等),发现各档案信息网站传播非遗档案信息的效果差强人意,存在非遗档案信息分布零散、内容同质化、展示形式单一化、非遗档案信息积累不被重视等问题。据此本文提出需将信息内容质量与传播效果高效融合,激发非遗信息展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主要从增强非遗档案信息内容的系统性、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非遗档案信息展示品质两个维度出发,多层次优化档案信息网站传播非遗档案信息的功能。

  • 云贵两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比较研究 2020-06-01

    云南和贵州两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在非遗保护立法、保护实施及生产性保护等方面云贵两省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两省非遗保护的成绩主要得益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基础牢固、人才相继,并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等因素,但在非遗保护和开发中也存在制度落实不全面、工作力量单薄、开发过度或者文化传承缺失等现象,急需要努力完善。

  • “直播+”时代下的非遗文化传播创新研究 2020-06-01

    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为非遗文化创新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非遗直播很大程度上是把非遗文化的现场感与网友的互动有机结合,通过主播的解说、互动改变人们对非遗刻板的“古老、传统”的认知,并将其渗透到年轻人的文化生活之中,使文化资源活化。一、非遗直播的多维价值1.非遗文化场域的扩张与再生产非物质遗产文化场域指的是一种文化样式或者一种久远传承的文化活动所无法剥离的环境、场所,或某种特定的、定期的文化仪式及其参与的人群的行为和规

  • 城市文化品牌设计中非遗的价值认知与重构 2020-06-01

    城市形象塑造需要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品牌建构首先需要挖掘并明确城市自身的独特竞争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的特定民族、群体或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美学的独特性,对于设计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城市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在以非遗资源建构城市文化品牌的领域里存在价值认知与意义诠释维度单一的现象。为了更好地藉由非遗保护工作提升城市形象与建构城市文化品牌,文章从设计学领域之意义驱动创新的视角提出,通过转变非遗认知语境、拓宽价值认知维度、优化非遗传播空间载体的社会角色、重新定义传播对象的角色与行为来认知与重构非遗的当代价值;从当地环境、文化语境、公共空间、体验互动等视角重构非遗传播与城市文化品牌设计的关系;从非遗资源的历时性和即时性两个方面探寻获得城市话语权的路径。以此激活城市活力,打造城市品牌,重塑并完善城市形象。

  • 非遗手工艺传播方式创新研究——以新会葵艺为例 2020-06-01

    现代网络新媒体技术为非遗手工艺数字化保护传播提供了新路径。文章针对当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图片、视频等传统数字艺术表现形式及侧重单向传播的现状,创新非遗手工艺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方式。基于交互设计理念,以广东新会葵艺为例进行面向用户的交互动画设计实践,探索非遗文化转化数字影像的规律,实现了手工艺流程展示与交互设计的融合。交互动画、互动游戏等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艺术媒体形式是非遗手工艺传播的未来趋势。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研究动向 2020-06-01

    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为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推广美丽中国形象提供新动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对我国非遗跨文化传播研究成果分类型的总结其研究内容,探析我国非遗跨文化传播的进展与趋势,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本研究对于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跨文化传播都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留学生中的文化教学及传播实践研究——以义乌高校“第二课堂”教学为例 2020-06-01

    在留学生课堂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教学,可帮助留学生丰富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及特殊性,有趣的“非遗”体验也有助于留学生充实语言学习及文化生活的内涵,并消除其在人际交流中的文化障碍。文章通过对义乌高校留学生“第二课堂”文化教学进行研究,兼及“非遗”文化教学及传播实际,分析“非遗”融入留学生汉语及文化学习现状及问题,探索对外汉语“非遗”教学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丰富高校国际汉语文化教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