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67 条数据
-
试论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积极作用 ——以VR与AR技术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由于受传统保护方式的制约、传播途径的局限、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以及主客观因素等等,也存在着传承人老龄化突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少基本权益的保障和必要的资金支持、缺乏科学的传承理念与方法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项目面临着后继乏人、人亡艺绝的风险.鉴于此,全面客观地分析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情况,在现有传统的工作方式上进行改造提升和创新,十分具有现实意义.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虽不能解决非遗的所有问题,但也不失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另一个补充方式与出路之一.
-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创新传播渠道研究——以嫩江流域为例 2020-06-01
2017年初,党中央对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作为重大国策并发布通知,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倡全面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优秀的非遗项目保存好、传承好、发展好、传播好是新时代建设文化软实力强国的必要途径。本文以嫩江流域为例,结合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对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影像化传播方式和创新传播渠道进行初步研究探讨。
-
百年旗袍展亮相巴黎 2020-06-01
2018年2月8日晚,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上海瀚艺服饰有限公司、上海星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一带一路”大型中国非遗服饰精品展——“百年海派旗袍展”开幕式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隆重举行。
-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诠释的态势及效用分析 ——以贵阳市非遗数据库建设为例 2020-06-01
在现今信息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传播方式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媒体引领下的图像消费习惯日益显现,影像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用越来越直观、生动,如何有效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消费习惯和传播体系是时代需求。
-
非遗公众活动:强化博物馆非遗传播效应的思考——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个案分析 2020-06-01
2007年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将博物馆的工作对象外延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指出博物馆要成为保护、研究、传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力量。因此博物馆有责任和义务利用博物馆平台优势探索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学方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中提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
-
绞 2020-06-01
我是一名意大利语专业的学生,在大一暑假时我参加了非遗传播与传习的实践活动,主要负责徐行草编项目。上海市嘉定区徐行古镇是江南著名的草编之乡,徐行草编是徐行的传统手工艺品。早在唐代,徐行草编就已饮誉中外。2008年,徐行草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徐行草编历史悠久,但如今对其了解的人并不多。在徐行老镇的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一些当地年轻人甚至也不知道徐行草编。
-
文化基因 影像传承 中国·青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评选纪要 2020-06-01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国于2004年加入《公约》。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作为当之无愧的"非遗"大国,近些年,广大摄影人也在通过摄影媒介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记录、挖掘提炼、传播推广。
-
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 2020-06-01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传承现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部分简称"非遗")与中华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息息相关,传承非遗是传播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但是,随着时代更替与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非物质性、文化性以及民俗性等特点生发出疏离日常生活、与现代社会脱节、分布区域零散等隐性问题,使其陷入社会认知度不容乐观、能动性降低与继承人青黄不接等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