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67 条数据
-
时空视角下非遗数字化问题与策略研究 2020-06-01
工业革命4.0数字化发展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时空变革。数字媒体概念提出的几十年时光中,历史记忆载体的变化带来了文化理解的差异。将非遗数字化、视觉化,置入虚拟空间,再将文化内容映射到意识空间,在这来回穿梭的过程中非遗的意义是否发生改变?非遗数字化不仅仅是呈现形式,本文将以时空的角度透视数字化后非遗的意识特点,定义数字化非遗的传播空间,思考数字化问题的本源,探讨非遗数字化传播的体验策略与发展空间。
-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在新媒体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新式视频技术的优势,彰显出非遗文化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满足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许多人重点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研究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本篇文章在剖析新媒体的基础上,提出传播非遗文化的举措,希望能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启示。
-
新媒体时代戏曲类非遗文化的民间传播途径探索 ——以长沙民间昆曲社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新媒体时代为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以昆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联动重构了昆曲文化场域,为昆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同时昆曲的民间传播还存在着专业人员缺乏、曲社缺少合作和发展动力不足的局限。只有重新省视昆曲在民间传播中的挑战与机遇,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传播昆曲。
-
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非遗外宣文本翻译的文化功能 2020-06-01
跨文化传播指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文化交流以及人际交往中的信息传播活动。翻译研究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方式与活动,具有极强的文化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究其本质是一种文化表象,具有较高的跨文化研究价值。跨文化价值研究一方面可以挖掘不同文化类型的深层意义,另一方面可以探索文化本身对社会以及人文交流等领域的积极影响。文章拟研究跨文化视角下的非遗外宣文本翻译,探寻双重文化聚合产生的独特文化功能。
-
文化扶贫背景下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播新思路 2020-06-01
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地方的文化记忆,是振兴乡村的基础之一。受到地域及物质、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播一直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短板。在目前文化扶贫的背景下,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得到重视,同时,移动互联时代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尤其是网络直播、短视频的兴起为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对此,本文分析了当下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播困境,并对移动互联时代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播新思路进行了探究。
-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IP化传播设计研究 2020-06-01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技艺的一种,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结晶。本文以IP化传播设计为基础,通过对IP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对饮食类非遗IP化的价值进行解构,探讨饮食类非遗与IP化传播相结合的路径。
-
传承教育语境下的非遗数字化传播探索 ——以南京云锦为例 2020-0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学校进行非遗教育的义务,非遗传播与传承的对象更加明确,非遗保护得到了制度化保障。我国的非遗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制度、缺师资、缺教材,建立系统化的非遗教育任重而道远。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正逐渐从非遗外在的技术手段向非遗内在生命力转化,对非遗保护进程与非遗文化形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年轻一代对于数字化具有天然的接受度,借助数字化手段的新颖形式与传播特性,可为非遗教育的有序推进扩展思路。
-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财富,有着非常高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播价值,是新时期社会发展所必须要重视的一股重要文化力量。本文对非遗的当代价值开展了分析,并对新时期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机遇以及现状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对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借助新手段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工作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起到一些促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