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99 条数据
-
河南省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践与反思 2020-06-01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促进非遗摆脱生存困境、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河南省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调研分析,总结当前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成功经验的同时又剖析制约其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并探究相应对策,以期达到非遗保护和富民、惠民双赢的目的。
-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策略与路径——以天台“一根藤”为例 2020-06-01
天台"一根藤"是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拥有精湛的雕刻技艺、独特的结构纹理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与冲击。本文通过对天台"一根藤"的实地考察、对话非遗传承人和文献查阅等前期调研,简要分析与梳理了目前天台"一根藤"面临的发展问题与传承现状,探析天台"一根藤"在新媒体时代中如何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路径。以期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作参考。
-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保护实践* 2020-06-01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实践已经经历了十几年。从初期的资源普查挖掘,到建立四级名录保护体系,直至现在基于非遗名录保护成果的利用转化,逐步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保护实践。中国非遗保护的指导方针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其中的“合理利用”契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章第三条“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的要求。本文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通过保护实践案例,从生产力与技艺传承、乡村技艺与生态传承、都市生活与工艺传承等三个维度,探讨非遗合理利用的途径及其社会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存续力之浅见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构成要素(传承主体,传承物,传承空间,传承内容,传承方式)是其存续力产生的结构,其中传承主体是存续力的基础。非遗传统技艺的存续力保护是指其构成要素在工艺的生产链中都应得到发展和提升,而不是单独发展,有所偏废。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是存续力维持和发展的关键,存续力的源泉在于生活之"用"。
-
幼儿园传统民俗活动表演形式初探 ——以非遗“洋蛇灯”为例 2020-06-01
习总书记曾多次提出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何将传统民俗活动表演形式与幼儿游戏活动有机融合,是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非遗"洋蛇灯"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素材,本文试从"抓住兴趣,了解洋蛇灯""巧妙设计,活化洋蛇灯""合理选材,多变洋蛇灯""精心组织,趣玩洋蛇灯""总结延伸,传承洋蛇灯"等方面入手,进行传统民俗活动"洋蛇灯"在幼儿园游戏中的传承实践与探索,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幼儿认识到独特的"洋蛇灯"文化,以达到传承与创新的教育目的。
-
“非遗”舞蹈文化进校园的对策研究 ——以东北秧歌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遗产中的舞蹈是经历了无数历史的变迁才流传到现在的,具备了其独特的时代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蹈可以以课堂教授的方式进行传播和继承,主要是在中学和小学以正式课程内容出现在孩子们面前。以非物质遗产性质存在的舞蹈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蹈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比如,东北大秧歌因为具备非遗性质开始被小学和中学作为舞蹈素质课的内容,经过在民间的搜集整理,融入了更多的内容,精简出可以突出主题意义的动作组合、舞蹈创作,且采取对应的措施在教学方面加大力度,并进行了更深层面的处理,不但可帮助学生在艺术素质和审美水平方面有所提高,还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继承和发扬。
-
这就是前童元宵行会 2020-06-01
非遗小名片每年正月十四、十五两天,宁海县前童镇都要举行元宵行会。前童元宵行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源于明代。大家鸣锣开道,铳声炮声震天,抬出鼓亭、抬阁,转起秋千,看大戏,赏花灯。非遗小贴士——前童元宵行会2014年12月,前童元宵行会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一张熠熠闪光的文化“金名片”。
-
传统非遗文化纪录片摄制的技巧 ——以传统手工制瓷纪录片《匠心冶陶》为例 2020-06-01
传统手工制瓷纪录片《匠心冶陶》为研究手工制瓷技艺留下了宝贵资料,对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该纪录片为例,探索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背景下的"非遗"文化类纪录片摄制问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