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9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99)

共检索到 499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与锦州地区经济互动发展 2020-06-01

    城市健康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快速发展,而且需要全方位的协同进步,只有各领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才真正能决定一座城市的繁盛兴衰。同时,城市经济建设也离不开与之相应的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的建设,为辽西的协同发展搭建与外界交流的平台,以提供更多发展机遇。以“展望‘十三五’:文化遗产视野平台的做大做强”为年度主题,以解读中国梦和展望“十三五”为线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新发展理念中成为锦州政府的常态化要求,阶段性找出和完善锦州地域非遗事业的发展,建设性地给出非遗领域的改革方案和措施,是目前锦州良性传承非遗,进入课堂后并与地方经济进行互动的主要问题。

  • 加强非遗保护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0-06-01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10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发表了意见。大家普遍认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市有必要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相关制度,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传承发展中

  • 争当小小非遗传承人——上杭县“古蛟红色吹叶队”启航 2020-06-01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育部"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精神,培养陶行知倡导的"艺术的兴味"核心生活力,蛟洋镇坪埔小学开展了争当"小小非遗传承人"系列活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和蛟洋镇(简称:"古蛟")是革命老区,著名的"古田会议"在古田召开,"闽西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蛟洋召开。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树叶吹奏技艺是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也是"古蛟"地区山乡民间的传统,曾为革命老区鼓舞士气、妻送夫

  • 高校手工艺类非遗工作室发展模式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传统手工艺类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应该得到积极的保护、传承和创新。高校在手工艺非遗的传承和人才培养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工作室或工作坊是高校人才培养植入手工艺非遗的有效途径,在培养非遗研究者、传承人、传播者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工作室的建设应该向统筹发展、常态合作、分层培养、新现代学徒制和面向现代社会生活等方面发展。

  • 非遗研培计划课程设计及内容的探索——以山西临汾和青海果洛班服饰配件课程为例 2020-06-01

    由文化部(现为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发起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实施了3年。文章以服饰配件课程为例,探索非遗研培计划中的课程设计,探索如何发挥高校优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让非遗走进生活,振兴传统工艺,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脉。

  • 拨开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迷雾 ——《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读后 2020-06-0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内关于传统知识资源的保护一直持续不断且矛盾重重。我国对于此题的研究近十余年来才渐尔增多,但以法学界人士的成果为多,艺术界鲜有涉足者,另外,以民间文艺或非遗知识的混沌性整体研究居多,这便造成了法学领域和艺术范畴研究的不对等性及其对话的隔膜感,因此,艺术理论工作者的分项针对性研究便更加显现出自身的理论意义。对现实矛盾进行理论关照,是立法实践的前提,也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存续和保护路径的必要尝试。

  • 非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0-06-01

    赣鄱大地历经岁月的更迭与文化的传承,积淀了众多底蕴丰厚、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它们是赣鄱儿女共同的记忆和历史魂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努力保护非遗的原生环境,引导非遗传承人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一项项非遗“活”起来。

  •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而现代学徒制作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形式,研究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策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现代学徒制下其传承的策略,希望可以改革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模式,促进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