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01 条数据
-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研究 2020-06-01
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传统武术的文化学基础;探讨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及非物质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等问题。研究认为,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需要重视地域传统武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通过传统武术的法律保障介入,对武术"非遗"传承人进行政策扶植,通过"政府—民间—学校"三方共力,助推传统武术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发展。
-
童玩瓯塑课程 地接海洋灵气——海岛小学瓯塑渔民画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东屏中心小学从课改的实际背景出发,以课程内容与课程模式为切入点,对瓯塑渔民画课程的开发进行探索研究,希望既能有效传承非遗文化,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价值 2020-06-01
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文章将从源、特、美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意蕴进行阐述,旨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为非遗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
人类学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2020-06-01
理论上,文化功能的多层次性和层级差异性、文化功能的政治性表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为保护势在必行;文化变迁的常态性表明“民传非遗”必须实行动态保护;宗教的信仰功能表明“民传非遗”具有保护的社会价值。实践上,文化的整体性要求对“民传非遗”进行大生态和小生态的全面保护;人类学主客位观点差异原理要求广泛汲取民众智慧,改变目前缺乏大众参与的现实,激发地方文化自觉,实行参与式保护等。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举行 2020-06-01
本报椰林6月7日电(记者李艳玫通讯员陈思国)在6月9日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提高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陵水黎族自治县自6月4日起开展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据介绍,今年的活动以"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动员和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到保护文化遗
-
因技艺施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回归现代生活 2020-06-01
近年来,凤翔街道办事处在辖区范围选出发展潜能比较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利用资源的再生性,将历史的、静态的、古老的文化资源与当代社会相融合,进行开发、利用、创造,变成现代的、时尚的、融入生活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为古老技艺注入现代设计与审美理念,使其融入现代生活.根据技艺的发展潜能,实施不同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策略,达到既传承非遗文化,又发展地方经济,同时也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
“非遗”地方高校教育传承:价值、路径与方法 ——以湘西苗族服饰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教育传承,在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层面上,对于学生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地方高校非遗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是多元的,主要有构建课程体系,开展多彩课堂教学,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资源整合建设。
-
浅议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学校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始呈现融合的趋势。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有关部门和团体组织了一系列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致力于通过日常教学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其它学科教师一样,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自觉地将英语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进行融合,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继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