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01 条数据
-
品牌·市场·非遗扶贫——2019年第四届传统工艺青年论坛述评 2020-06-01
传统工艺青年论坛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下,响应国家振兴传统工艺的号召,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于2016年联合发起创办的一项学术交流活动,至今已开展四届,逐渐成为学界、业界知名的品牌活动,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进一步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工程,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第四届论坛的议题为:品牌·市场·非遗扶贫,来自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在传统工艺乡村振兴的工作中的实践者、研究者、管理者总计150余人参与了此次交流活动。
-
非遗技艺于小家电产品传承创新设计 2020-06-01
本文目的是对当前文化创意小家电产品在文化创意产品市场的现状,探究"非遗"的传承与小家电产品相结合的创新设计让现代人认可和接受,并在使用时逐渐开始关注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文化财富。方法非遗技艺小家电产品既要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旧元素,又要注入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元素,提炼到与非遗IP形象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整合创新产品中。预期成果我们设计出的与非遗技艺结合的综合智能整合创新产品,通过研究非遗IP形象与文化创意产品造型相结合,实现非遗技艺应用于小家电产品的现代化造型设计和智能整合功能性赋予。非遗技艺小家电产品赋予的文化理念能
-
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主场城市系列活动举办 2020-06-01
近日,杭州市举办了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主场城市(杭州)系列活动。活动开幕式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文化广场举行,琵琶《淮阴平楚》、昆曲《游园》、绍剧《美猴王》等节目精彩上演。本月,全市各地将举办共计六十余场非遗文化活动。杭州雕版印刷技艺、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等非遗传统技艺亮相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城区“风景这边独好——上城非遗之旅”在南宋皇城小镇打造深度体验式非遗旅游
-
山西省传统体育类非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20-06-01
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旅游资源是山西省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对传统体育类非遗旅游资源的分析,建立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在此基础上对山西省38项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进行旅游开发打分评价。结果表明:山西省传统体育类非遗旅游资源中传统武术、表演艺术和民俗社火这三类较适合开发,棋牌类和文化空间类旅游资源则开发评价较差。最后针对这些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旅游开发建议。
-
从复兴走向振兴—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道路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兴未艾,传统工艺美术在新环境下的文化属性愈加凸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施中,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是中国非遗保护的核心内容,通过系列研培计划的开展,更好地推进了文化保护工作。同时,将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推广、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及文化经济发展相融合,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现象。当然,传统工艺如何抓住这一时代机遇,从复兴走向振兴,是一个有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展开的时代课题
-
王晓琳 呈中国文化之大美 现传统艺术之精华 2020-06-01
在刚结束的2019北京时装周上,木真了品牌发布了主题为"绣色遗梦"的主题秀。"绣色遗梦"呈现了40余套精美华服,应用了湘绣、蜀绣、苏绣、京绣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刺绣方式,每一个图案、每一件作品,仿佛都在续写着一个传说,这场秀完美地呈现了中国绣艺之大美,让非遗文化在时尚秀场万众瞩目大放异彩。
-
基于CMF的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的传承创新及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我国非遗的传承、融合与创新是我国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工艺美术不复往日辉煌,通过科学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手段之一。对非遗工艺美术来说,通过对其色彩—材料—表面处理进行分析解构,并数字化记录下来,不但能实现对其视觉特性进行保护,更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也可以作为设计灵感,启发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艺术创作,或通过更多业界人士在功能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过程中,实现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起到对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更广泛的宣传效果。
-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策略研究——以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为例 2020-06-01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民族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精神气质和孜孜不倦的审美追求。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此以后,我国就开始走上真正意义上的“非遗”的保护工作之路。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份,拥有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然而与此同时贵州的“非遗”也濒临危险,面临着传承力量薄弱,高素质人才缺乏、运用媒体意识不足,创新“流于表面”以及资金来源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贵州“非遗”的保护为例,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依靠互联网+业态,对其进行产品化,市场化,从而来保护我们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