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5 条数据
-
传家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例要 2020-06-01
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活态性的文化遗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它不仅是传统文化遗产的结构方式,而且自身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以笔者的观点:以体为本,以人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性,有着特定时代语境的特性,表现出强烈的话语特征。如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以词与物的“知识考古”,寻找自己的传统与传承方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传家宝”不啻为范。
-
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是政府支持非遗发展的经济手段,绩效审计则是评价专项资金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的有效方式。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缺乏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审计对象评价指标又缺乏应变性,特别是针对非遗保护这种高度复杂审计对象,常规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在指标构成、评价维度、权重设计上均存在不足。因此,尝试运用平衡计分卡的思想构建新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加强和推进当前非遗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高职院校在传承传统优秀文化遗产"新型景泰蓝掐丝工艺画"的实践与探索 2020-06-01
随着国际社会对人类非遗文化的重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日益凸显出其紧迫性,高校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民族非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探索出对传统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等方法、策略以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翼城花鼓在山西舞蹈教学中发展性探究 2020-06-01
山西翼城花鼓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之一,在晋南大地的民俗民风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翼城花鼓的传承问题却十分的严峻。以传承与发展翼城花鼓这一“非遗”文化为研究的目的,提出将翼城花鼓引入民间舞课程体系中的方法。通过调查、资料查找和文献查阅对翼城花鼓的文化价值和发展现状的研究探索,结合对民间舞课程体系现状的分析,总结这一方法的意义与可行性。
-
新时代语境下山东非遗保护体系化构建的思考 2020-06-01
新时代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化构建必然呈现新的形式。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提供了新契机,同时也迎来了新变革、新挑战。以下将对非遗保护体系化构建进行详细的解读,总结山东省近年来的非遗保护经验,重点关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理念体系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生态体系构建、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区域体系构建、新旧动能转换视角下的产业体系构建,提倡非遗保护应与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衔接、整合,以促进山东的社会、经济
-
数字化传播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与有效活用研究 2020-06-01
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方式和媒介,以新媒体为基础的“非遗”影像记录制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迅速,而我国针对“非遗”项目开展的影像数字化采集与传播工作仍任重道远。我国要解决“非遗”影像记录的保存与利用问题,首先需要探讨“非遗”影像记录开发与活用的手段与模式,通过整合影像制作者、开发利用者、表演传承人等群体力量进行“非遗”影像记录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其次亟须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在借鉴学界已有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基础上,以资源禀赋、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子项构建“非遗”开发利用评价体系来规范开发利用行为,防止对“非遗”影像记录的过度开发和滥用。“非遗”影像记录可用于数字化博物馆、体验式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非遗”影像记录的二次利用和创作过程中,必须重视与此相关的著作权问题,妥善处理影像制作者、开发利用者与表演传承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
非遗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整体构建——以重庆市合川区巴蜀小学的实践为例 2020-06-01
重庆市合川区巴蜀小学活用本土资源,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构建了六年一贯的小学非遗课程体系框架,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遗文化素养,并带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班级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的"三个课堂"建设与"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家庭""非遗进社区"的"三进"联动,以评价为引领,使课程扎实有效地实施。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0-06-01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时保持原真性有利于提升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本研究应用AHP法和Delphi法从保护性开发的角度对非遗旅游资源构建开发评价体系,以期达到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