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5 条数据
-
艺术设计类专业融入非遗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0-06-01
本文旨让非物质文化有效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使文化得以传承,同时助推文化产品设计。以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乱针绣、金坛刻纸等为例,进行非遗融入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验性探索,从非遗传承在文化自信、传承创新能力提升、工匠精神培养、传统文化促进设计的角度分析非遗传承的意义。以工作室为切入点,从通识美育教育、创新创业、数字化教学平台等角度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从作品—产品—商品的设计策略、网络新媒体平台应用、课程运行条件与机制等角度对课程的实施提供策略研究。
-
“一带一路”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0-06-01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活态传承,非遗反哺"一带一路"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非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探讨了非遗在多维融合发展中的机遇以及"挖出来、带起来、走出去"的构建模式,然后探讨非遗在"一带一路"视阈下的"点·线·面·体"活态传承生态体系,最后从政策、产业、推广、发展等多个维度深层次揭示了非遗产业未来发展的优化路径,旨在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一带一路"视角的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
-
苏北地区非遗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民族性、区域性、公益性、活态性等基本特征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遗留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苏北地区的非遗资源有着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们纳入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后,对于传承苏北传统文化、丰富老百姓的文艺生活、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苏北地区实际,分析了当前"非遗"资源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苏北地区非遗资源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非遗保护视域下大理家庭生态博物馆建设研究 2020-06-01
从地方、社区、现实视角介绍了大理家庭非遗生态博物馆建设现状及意义。通过大理家庭生态博物馆的实践,探讨大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家庭生态博物馆建立的关系,以此形成家庭生态博物馆的非遗微缩景观、原生保护形态,推动大理地方生态博物馆建设步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途径保护与传承,促进大理乡村振兴,实现生态文明进步。
-
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2020-06-01
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优劣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影响着高校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意识和文化自信。高校存在教师素养有待提高、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度低等问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性教学应以保持非遗文化原真性为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主导工艺技能课程,课程建设应体系化,这样,才能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
表演艺术类遗产在非遗教育中的样态、问题及策略 2020-06-01
本文以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教育为思想基点,从表演艺术类遗产入手,由表演艺术类遗产在非遗教育中的样态、问题及策略三部分内容进行剖析,探讨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中,如何通过课程衔接、可持续性教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寻找新的途径,为表演类遗产融入学校教育寻找对策,并提出方法建议.此外,本文从探讨非遗教育在新时代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再次强调了非物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
珠算为世界提供另一种知识体系——论珠算运算减法变加法的科学性 2020-06-01
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对珠算的评价"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向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如何体现珠算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要从挖掘珠算科学内涵入手。珠算的算盘结构特点和所特有的二元示数功能和理论,都有别于其它学科,通过研究和运用这些功能和理论,进行推陈出新便可以成为"另一种知识体系"。珠算在"非遗"传承中创新,充实"另一种知识体系"。珠算的"减法变加法"作为"另一种知识体系",其算理算法具有可行性、科学性,既体现了珠算特有的功能和理论,也符合数理的逻辑和数学思想。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造物色彩取向研究 2020-06-01
自人类造物伊始,色彩就是与艺术相生相伴的。色彩是非遗中民间造物的重要组层因素,不仅受众于视觉,还受到传统文化、地域环境和礼制的制约,既尊崇于传统"五色观"的精神内涵,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本文将从色彩意向、色彩选择条件、色彩语言规律三方构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造物的色彩取向体系。结合民艺学的相关研究系统完善民间设色理论,透视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相关问题,也为当代设计提供了完备的民间设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