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新闻(1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学术交流(7)
非遗资讯(3)
政策法规(2)

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非遗保护的探讨 2020-06-01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它成为国际上非遗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国自2004年加入这个公约以来,在法律法规、名录制度建设、保护传承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本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基础,简要对比文化领域的三个国际公约的异同,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探讨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紧密相关的关键概念,并就当下保护非遗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

  • 高校音乐类“非遗”项目静态保护实践——以兰州城市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展馆为例 2020-06-01

    当下,我国民族音乐在静态保护上虽然已经做得不错,特别是一些研究人员和民间组织已经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民族音乐曲谱、曲词、乐器等,对散落在民间的民族音乐资源进行了积极的抢救,从而实现了民族音乐在静态上的保护,但是这种保护也还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尤其是没有形成在全国有影响里的数字库建设和博物馆建设。甘肃有55个民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与嬗变* 2020-06-01

    发展问题虽是联合国的支柱性议题之一,但文化对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非自始就得到认可。长期以来,肯定与否定文化多样性价值的观点同时并存、相互对立。这种转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97年)为契机,文化之于发展的重要性终得肯定。在20世纪90年代末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政策目标影响下,"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概念被引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中。受制于"文化与发展"国际议题的讨论进程,可持续发展理念进入非遗领域后呈现出活跃、停滞、再活跃的阶段性特点。自2016年修正《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新增可持续发展专章后,该理念在近年非遗名录评审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如今,可持续发展更被认为是国际文化遗产法的一项法律原则。在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十年(2021-2030年)的国际背景下,保护非遗的意义将进一步得以拓展。

  • 在创新发展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20-06-01

    近年来,兴安盟盟委行署围绕加强兴安文化建设,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性建设工作,实行政策性扶持和生产性保护并举,探索项目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相结合的现实路径,推动全盟非遗文化保护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措施多样化、内容多面化的良好态势,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成功申报了兴安盟、自治区、国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独具特色的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长足保护与发展。同时,盟委行署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不断巩固抢救保护成果,着力提高保护传承水平,进一步加强非遗人才培养和文创产品研发,推动兴安盟非遗事业可持续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基于"人类共同遗产"理念发展出来的保护制度;后者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建立起来的保护制度。我国在非遗保护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在"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领域的踌躇不前,进一步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先进性,以及作为特定社区或群体"私有制财产"理论的局限性。

  • 走近“赏石艺术”,丰富百姓生活 ——各地石友积极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2020-06-01

    6月13日是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精神,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赏石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观赏石协会作为"赏石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结合各地传承保护示范单位及相关地区实际情况,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开展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基于“人类共同遗产”理念发展出来的保护制度;后者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建立起来的保护制度。我国在非遗保护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在“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领域的踌躇不前,进一步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先进性,以及作为特定社区或群体“私有制财产”理论的局限性。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法规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基于“人类共同遗产”理念发展出来的保护制度;后者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建立起来的保护制度。我国在非遗保护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在“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领域的踌躇不前,进一步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先进性,以及作为特定社区或群体“私有制财产”理论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