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从非遗保护角度看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意义 2020-06-01
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以下简称"百戏盛典")自2018年开启,2020年落下帷幕,连续举办三届,将全国现存348个剧种全部呈现在舞台上,堪称中国戏曲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足以彪炳史册。官方和专家多从戏曲艺术和剧种发展的角度谈其意义和价值,这无疑也是盛典最引人关注的地方。但值得注意的是,戏曲也是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开展以来,348个剧种都已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的剧种有165个,有5个剧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清单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综述 2020-06-01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基于这一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具旅游价值,许多国内外学者也看到这一点,纷纷把目光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上。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探索目前非遗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发现问题,并发掘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政策解读 2020-06-01
2019年11月13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经市政府第15届9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为做好该规章的实施工作,具体解读如下:一、《办法》出台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极端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
-
非遗保护视野中彝族“梅葛”的活态传承 2020-06-01
一、彝族“梅葛”的文本表述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文化传统,作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把人类的“口头传统”作为非遗的重要内容和样式进行了表述。史诗“梅葛”作为楚雄彝族最为重要的口头传统,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态势分析 2020-06-0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念的界定及研究价值我国档案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研究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这一进程同步进行的。从档案学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已经历时十多年。从非遗档案概念和价值的研究到与民俗文化、传播学相结合,再到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档案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的关注和研究力度还在不断加大,这也是本文对这一研究态势进行梳理的初衷。非遗档案是
-
依法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 2020-06-01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标志着非遗保护的探索日趋规范和成熟,对世界非遗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2018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办法》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而出台的,已于2019年3月1日正式施行。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呈现--欧洲的经验》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推行的三项工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记忆文献遗产保护项目》,在全球范围构建了一个识别和保护人类遗产的铁三角。公约只是建立了一定的通用标准、规范和工具,而各缔约国需要在国家和国际两个层面,为特别重要的非遗项目建立自己的识别和保护机制。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识别与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遗的活态属性,使得非遗的记录工作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
我看田青 2020-06-01
田青,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因力推“原生态”唱法、主张文化多样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有较大社会影响。2019年1月,当选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