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新闻(1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学术交流(7)
非遗资讯(3)
政策法规(2)

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非遗”语境下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以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为例 2020-06-01

    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受困于市场萎缩、技艺失衡、人才断档、形式固化等不利因素,长期无法彻底摆脱低迷状态。当前在"非遗"保护视野下,地方剧种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在政府的组织与引导下,逐步恢复演出空间、完善传承机制,以非遗教育、文化产业为契机,调动从业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唤醒人们心中的文化记忆,进而获取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获取感和参与感。

  •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方位活起来 2020-06-01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澧洲荆河戏剧种,全国仅一家专业剧团,非遗传承人既是技艺的表演者也是也是非遗活态保护推广者,传承人;澧洲荆河戏,既要抢救资料,又要不断走向市场,活跃在舞台上,只有与网络结合、利用媒体宣传,才能扩大其影响力,扩大观众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体保护,才能传承好非物质遗产保护。

  • 梅州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析与旅游开发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结晶,是地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来源,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该文采集整理梅州非遗物质遗产资料,解读梅州非遗的现状,采用区位熵量化分析其分布特征,探讨旅游开发非遗的人才开发、市场开发、项目开发和商品开发路径的可行性。开发好非遗旅游项目,将对梅州“世界客都”的城市旅游形象起到内涵深化作用。

  • 保护南康区民间文学"木根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进客家民俗文化多元发展的价值研究 2020-06-01

    近十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力度,非遗专项工作得到深入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的逐级重视,从大型、重点项目到地方民俗风俗项目的过渡,从项目普查、保护到项目价值、意义的研究,非遗工作已全面铺展开来.但就目前而言,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多停留在项目的普查与挖掘中,至于如何开展保护工作及其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价值与意义研究还在起始阶段,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还未能体现非遗工作的重要性.

  • 基于虚拟现实的非遗保护与传承 ——以瑶传道教为中心 2020-06-01

    瑶族宗教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学界称为瑶传道教。瑶传道教是瑶族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瑶族贡献给世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瑶传道教类非遗在当代同样遭遇了传习、传承与传播的困境。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技术的推广使用,将有助于瑶传道教类非遗克服时空的局限与传承人匮乏的缺憾,实现异时异地异代传习与传播,是当今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媒介与新路径,也是实现多元文化共存互信、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的有效手段。

  • 非遗保护下的坭兴陶艺术传承 2020-06-01

    坭兴陶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散发着灼灼光辉。非遗既是历史,又是当下。如何在当今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延续、发扬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如何让坭兴陶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当下人们生活,这是当前政府、大众和非遗传承人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坭兴陶艺术传承的路径,研究非遗保护下的坭兴陶艺术传承与发展。

  • 对推动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 2020-06-01

    在当前产业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旅游的发展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渠道.在非遗保护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中,将市场与资源的对接作为基础条件,将非遗保护的需求、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国家政策的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进步、旅游需求的提升等共同作为融合动力,以功能型、创造型、体验型、开发型为融合路径,进而有效推动非遗保护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印发后,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勾勒出清晰可行的路线图,注入激浊扬清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