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新闻(1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学术交流(7)
非遗资讯(3)
政策法规(2)

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估体系研究 2020-06-01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非遗保护制度基本建立,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非遗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文化生态的巨变仍在持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务依然艰巨。在大量保护措施实施以及由此而来的项目存续状况变化中,评估工作也日益获得重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中提到"社区、群体、地方

  • “非遗”在创新商业模式下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非遗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术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一个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场所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之下,都需要能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本文旨在研究非遗在创新商业模式下的保护与发展,试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 安海嗦 习俗的整体性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与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并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所以对其实施整体性保护非常必要.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已取得显著进展,已相继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本文运用整体性保护的原则,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端午节(安海嗦啰习俗)的保护与传承.

  • 公共文化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职责、范畴和对象:基于法规条文的解析 2020-06-01

    [目的/意义]旨在了解公共文化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角色,明确非遗保护主体。[研究设计/方法]文章从法律条文入手,选择37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材料为分析对象,对法规中提及的公共文化机构开展非遗保护的工作职责、机构范畴、保护对象进行内容分析。[结论/发现]公共文化机构涉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研究、收藏、整理和学术交流等保护工作;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承担起非遗保护的重担,更广范围的非遗保护机构框架逐渐形成;地区差异带来分类多样的非遗对象。[创新/价值]从职能匹配、范畴限定和监管机制等角度探讨了今后公共文化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可行路径。

  • 文创产品设计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文创产品设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我们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创设计前,要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再运用设计手段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创新设计。文创设计不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中起到积极作用,还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育也起到积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保持活态,要发展就必须先活下来,其次才能进行发展创新。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时,要善于挖掘优秀的非遗文化,推出更多优秀的非遗文创产品,最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论传承人流动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传承的主体。非遗传承人因为文化身份及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流动模式。代表性传承人的流动形式和方向比较多元,却富含行政色彩和受到国家力量的制约。非代表性传承人的流动是少数民族文化与异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代表,也是影响后续代表性传承人遴选的重要因素。一般性传承人的流动较为常见,且规模庞大,足以影响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和社会根基。传承人是实现非遗传承的关键,传承人的流动势必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带来诸多影响。发挥其正面影响,避免负面效应,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合理引导传承人流动,提倡有益于非遗保护的流动行为;加大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投入,尤其是传承人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加快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为民族地区留住传承人。

  • 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非遗保护的角色与功能* 2020-06-01

    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充当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空间、保护主体与交流中心三个角色,相应地发挥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展示、教育传习与传播保护三个主要功能。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属于一种独特的非遗保护新模式,其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场域,或隐或现涉及学界、社会、政府与商界等多方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变迁、文化表述与身份认同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非遗后”时代背景下民间文学传承的困境与保护对策 2020-06-01

    民间文学是传统农业中,民众长期生活生产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存在诸多问题,当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后,民间文学的非遗传承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本文对"非遗后"时代的民间文学的传承困境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