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历程、困境及发展策略 2020-06-01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进行研究。我国体育非遗传承主要经历滞后而松散的传承保护阶段、纳入"非遗"话语体系后的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的困境有:尚未形成独立的身份和统一的认识;"师徒制"传承保护方式面临挑战;传承保护境遇不平衡;大量项目传播力不足;多元传承保护主体彼此隔离。建议:加强对体育非遗内涵与外延的认知;对传统的传承范式进行创造性转换;缩小传承保护水平差异;从文化自信的高度提升项目影响力;实现多元传承主体的协同联动。
-
原生到重生 ——非遗保护视角下龙舟广作的现代化转型路径 2020-06-01
在城市文化的同质化影响下,大城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亟待创新。龙舟制作非遗的现代化过程中面临年轻技术力量不足、产品创新不易、发展资金受限等问题。为此,年轻技艺者积极探索并寻求突破口。本文从非遗保护的视角剖析龙舟广作转型之路的成效和瓶颈,思考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的时代背景下龙舟广作传承与发展的新机遇,以期为岭南地区龙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
原生到重生 ——非遗保护视角下龙舟广作的现代化转型路径 2020-06-01
在城市文化的同质化影响下,大城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亟待创新。龙舟制作非遗的现代化过程中面临年轻技术力量不足、产品创新不易、发展资金受限等问题。为此,年轻技艺者积极探索并寻求突破口。本文从非遗保护的视角剖析龙舟广作转型之路的成效和瓶颈,思考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的时代背景下龙舟广作传承与发展的新机遇,以期为岭南地区龙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
“场”“类”“度”视域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本原则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产性保护既能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又能提高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活力,还能较好地解决非遗保护过程中"保护"和"发展"的平衡问题。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在宏观上,各地区要从"场""类""度"三方面综合考虑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本原则;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应尊重非遗的"个性",在基本原则的指引下,面对特定对象制定合理的保护和发展对策。
-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路径研究一一以“津派花丝镶嵌技艺”为例 2020-06-01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的建档保护曰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对天津市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花丝镶嵌技艺”的现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调查并进行了SWOT分析,发现其在传承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建档原则、范围、保护策略进行论述,以期能为非遗建档和教学传承保护提供路线参考。
-
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特点及生产性保护 2020-06-01
古法榨油工艺是我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油方法、技艺特点凝结着中国古代科技精神。回顾了我国古代的制油方法,总结了其技艺特点,阐明了古法榨油产品的营养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提出通过树立"非遗"品牌意识、建立古法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关联等措施实现其生产性保护的建议,旨在促进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到经济资源的转化。
-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与非遗传承保护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结晶,在文化强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非遗的传承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通过实践表明,在职业教育下的学徒制模式里非遗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而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具积极意义。因此,文章以下就现代学徒制传承非遗的优势进行首要阐述,结合非遗传承现实困境的列举,继而找到现代学徒制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应对之策。
-
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保护* 2020-06-01
融合田野调查与学界已有研究,论文探究了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保护中市场实践经验不足,理论研究缺位的问题。基于市场化语境下分析传统工艺类“非遗”的保护,应从发挥传承人文化主体性以促进非遗传承,到保护与开发并举以保障其市场发展条件,再到依托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造血补血”以获取内生发展动力,进而建构一条传统工艺类非遗市场化保护与发展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