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地方高校的责任 ——以非遗保护视野下岭南姑娘歌的传承探索为例 2020-06-01
传统乡土艺术的现代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中实现有效的传承。依托高等院校传承包括乡土艺术在内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现代艺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将地方非遗资源引入地方高校,进行由教材到教法的乡土艺术特色课程建设,既是特色办学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丰富高校教学内涵并深度传承各类非遗的需要。岭南师范学院及其音乐与舞蹈学院将粤西特有的曲艺品种“姑娘歌”引入本校的特色课程建构,正是这一思路的有益探索。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和绩效,也证明这种实践与探索是成功且有意义的。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保护困境及措施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到了整个国际社会知识产权制度格局的变化,不仅存在非遗概念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理念的差异,还在国际社会备受争论.当前,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知识产权法保护范畴面临着许多困境,但是,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保护,将是进一步拓展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选择
-
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 2020-06-01
博物馆有保护与收藏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设施和丰富经验,因此也有能力、有责任保护与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和永久收藏不可替代的机构。但非遗并非一件简单的文物,其活态性和原真性都对非遗保护提出了不同要求。
-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0-06-01
进入 21世纪之后,全国各地均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甘肃省也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构建数字化保护模式,精心设置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不可忽视的是,甘肃省非遗数字化保护管理工作比东部城市起步晚,目前依然存在多种问题,主要问题包括数字化管理体系须待健全,数字化建设内容重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力度不足等,本文将在简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综合探讨解决对策。
-
“非遗”视阈下湖北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基于"非遗"视角,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北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研究与分析,总结出:传承人申报受阻;传承机制不断完善;传承内容继承与创新并举;传承途径立足实践,多元化传播。研究认为:提升价值认知,在思想上盛开非遗之花;协调内部关系,在合作中盛开非遗之花;紧密结合学校,在教育中盛开非遗之花;走产业化道路,在市场中盛开非遗之花,旨在为武术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研究 2020-06-01
在"互联网+"背景下,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型策略,让更多群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参与非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绽放异彩。
-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 ——首届 “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回眸 2020-06-01
2019年9月21至23日,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近14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传统舞蹈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现状、参与力量、策略方法、传承路径、经验反思、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本次研讨会拓展性地从人类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出发对传统舞蹈类非遗的生存现状、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意义重大。从学术层面来说,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拓宽研究范围;从文化传播层面来说,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高校教学层面来说,有利于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并为之推动学科建设。大会认为构建中国特色遗产体系的时机已然成熟。
-
传承“非遗”之我见——以传统舞蹈为例 2020-06-01
自2000年左右,我国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程以来,通过组建机构,架构体系,颁布法规,设立节日,确定项目,确认代表性传承人等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被国外同行们誉为“‘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就当下“非遗”保护和传承现状而言,传承环节显得非常薄弱,不仅存在的问题多,且传承难度也大,作为“非遗”组成部分的传统舞蹈传承亦然。针对此,本文将以传统舞蹈为例,从“‘非遗’为何”“为何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