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文化创意产业视阈下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千年瓷都,景德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赋予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生命力,为新时代陶瓷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
-
论非遗保护视角下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2020-06-01
大学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团体,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此,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出发,对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首先阐释了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其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非遗保护视角下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以期提高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
关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探究 2020-06-01
传承主体、传承空间、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物,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非遗"文化力"产生的主要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基础是传承主体,对非遗存续力的保护主要是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在工艺链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避免非遗要素因单独发展而产生偏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存续力持续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整体性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的充分运用和使用则是其存续力的源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研究 ——以滁州地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智慧结晶,也是地域文化传承的具体生动展现。它记录着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坚定民族地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稳定有着重大意义。文章主要以安徽省滁州地区为例,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分析了传承保护的途径,包括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非遗文化数据库、非遗文化"六进"等,以及新媒体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创新应用。旨在对滁州地区非遗文化遗产传承途径提出有效策略,也是对滁州地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
-
ARCGIS 系统在空间信息服务上的应用研究 ——以某市非遗开发保护为例 2020-06-01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与利用水平的重要办法,通过ARCGIS系统在空间信息服务上对其响应的分析,能从相关经济开发利用中加强非遗保护与开发、从非遗利用中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应用ARCGIS系统的基础上,本文还采用SPSS等在ARCGIS中进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多种科学研究分析方法,从而得到非遗产业促进与发展相关的良好相应空间度及对应应的特色激励因子。
-
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 2020-06-01
传承人是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是体育非遗实现持续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有的保护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未能较好地结合传承人的类型、级别、阶段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严重制约着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因此,针对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问题,在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根据不同阶段的保护模式,该模式包括成长阶段的潜在性传承人培养型保护模式、成年阶段的一般性传承人扶持型保护模式、成熟阶段的代表性传承人体制型保护模式,为确保模式的有效实施,需通过提高民众对传承人的保护意识、制定合理的传承人保护计划、加大对传承人保护的支持力度、增强各传承主体间的协同合作。
-
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对外传播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但在保护与对外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分散化、碎片化、条块化等不同程度的问题.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开展实地调研走访,总结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与传播现状,辨析存在问题,借鉴国内先进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播的先进经验,构建非遗数据库、媒体传播链、智能交互网等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模式,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传全方位、立体化、多样性的对外传播路径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造纸技术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通过对文化、非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内涵进行梳理和回顾,强调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一种类别。提出对作为"非遗"技艺的造纸技术的传承保护的四个原则:生产性保护原则、活态性保护原则、整体生态保护原则以及"创新转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