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新闻(1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学术交流(7)
非遗资讯(3)
政策法规(2)

共检索到 1321 条数据

  • “互联网+”视域下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宝藏。它承载历代先辈的文化信仰和价值理念,饱含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情怀,宣示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在工业文明和科技现代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拯救其脱离窘境便成为迫在眉睫的紧要课题。方法透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瓶颈,找寻影响因素,提供解决对策。将非遗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保护与传承,构建"互联网+"对非遗保护与推广的有效路径。结论契合当今时代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开展非遗资源辐射共享,扩大非遗宣传力度和传播范围,形成以互联网为媒介载体和技术手段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新局面。

  • 津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 2020-06-01

    天津是我国民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有着种类繁多、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注重固态保护,还应关注活态传承。动漫,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形式,担负着传承与传播优秀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责任。文章将从非遗保护的视角来阐述动漫对传承与传播非遗的可行性与实际应用价值,旨在保护和利用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天津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

  • 鲁南相氏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临沂兰陵县大仲村镇小吴宅村的实地调研 2020-06-01

    鲁南相氏蓝印花布有悠久的历史,其图案和制作流程都有较好的保留。即使政府和社会已对相氏蓝印花布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还存在很多漏洞,仍然存在失传的可能。为了避免鲁南相氏蓝印花布成为纸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从传承人、政府、社会各个方面加强保护。国内有很多保护非遗成功的案例,可以作为鲁南相氏蓝印花布的有益借鉴。

  • “非遗”传承融入教学实践* —以湖北美院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建筑设计课程为例 2020-06-01

    本文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对非遗传承人和非传承人区别对待的教育策略。对于非传承人教育如何融入高校教育的具体课程进行了探讨。以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课程作为试验案例,分阶段地分析了学生学习中的现象与原因,探索与总结教学中可以操作的经验,针对非遗传承与保护融入风景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具体遇见的一些问题尝试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如通过强化教师的课堂干预与教学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

  • 延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020-06-0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大量的、针对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凸显我国民族特色的重要元素。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内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遭遇诸多困难,直到近几年,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才日渐得到重视。其中,非遗的保护传承是实现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非遗资源与旅游业的有机组合,是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渠道。通过非遗项目的开发,可以为旅游业增添新的盈利点;而旅游业同样能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添砖加瓦"。本文以延安非遗项目为例,结合其非遗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延安非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纵向开发非遗资源、整合非遗文化与旅游资源等方面,提出改善建议。探讨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前提进行有所侧重地开发,推动当地非遗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保护法路径研究* 2020-06-01

    从1970年开始,专家们对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开始采取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缩写"非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研究体例上,全文主要有四部分组成:非遗的概述及其保护的意义、非遗的文化遗产经济保护法分析、非遗经济保护法的实现路径和总结。

  • 沉浸式VR 技术在山东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 2020-06-01

    山东柳琴戏作为鲁南地区的地方剧种已拥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故此也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是受当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这一传统剧种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且伴随着传承人的老龄化等各种发展现状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因此,山东柳琴戏亟待保护与传承。而沉浸式VR技术是在科技发展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数字化手段,通过为山东柳琴戏建立沉浸式VR三维全息影像系统,可达到对该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的目的,为之注入全新的生命活力。

  • 雄安及周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雄安新区及周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向世界展示着独特的燕赵文化魅力,其未来也必将更加璀璨耀眼。梳理目前雄安及其周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并结合国家及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对该区域非遗发展及其保护的优劣势加以分析、总结与思考,为进一步阐述非遗动态保护方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