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 条数据
-
共建共享背景下南京非遗民宿人群画像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南京非遗民宿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本文提出"淡季共建,旺季共享"的观点,一方面在旺季设计和开展各具特色的全员参与项目,让其参与其中,学习其中、游乐其中;另一方面在淡季能够参与民宿周围的建设,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分子,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经过研究发现,非遗民宿的"人群画像"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民宿的开发。
-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共享的困局与出路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经济、文创、研究诸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非遗档案资源共享成为全社会越来越急切的需求。灰色文献的广泛分布,导致非遗档案资源存在大量共享盲区;非遗档案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矛盾、非遗档案数字化的工作难度及人才经费的欠缺、非遗档案数字化技术标准缺失以及非遗保护相关机构间缺乏对话机制,也是阻碍非遗档案资源共享的重要因素。非遗档案资源共享应明确和细化非遗档案资源的知识产权,政府加大非遗档案资源建设投入,出台非遗档案资源数字化标准。建立多途径多层次非遗资源共享格局,包括网络共享与传统查阅方式并存的多形态格局、免费与有偿相结合的非遗档案分级共享制度、不同资源持有机构的共享责任分级制度等。
-
动态时空下文化共享的身体 ——谈“非遗”传统舞蹈的“再创造” 2020-06-01
非遗传统舞蹈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产物,对它的保护应放置于动态时空下,在挖掘相关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探寻保护的新理念与新实践;而对它的"再创造",则应当尊重持有者或传承人的选择权与话语权,通过不同的渠道与方式唤醒共同体、群体、个人这三重主体,使三者通过层层递进又环环相扣的方式,让"非遗"传统舞蹈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下保持活态传承与"再创造"的活力。"非遗"传统舞蹈的"再创造"需放置于社会与自然、身体与灵魂共存的场域中,平衡文化记忆中个人体验与群体理解之间的矛盾,完成精神的传承与文化的传播,形成一种文化的共享。表演的目的除了展示、展演以外,最终应回归民间,鼓励全社会参与到"非遗"传统舞蹈的保护上,真正实现民族情感与民族技艺共通共融的文化自信。
-
区域、空间、文化共享的“非遗保护”模式构建 ——以西北少数民族刺绣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保护中,如何采取适应项目自身特点的保护举措,是社会各界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本文在对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刺绣的特点、传承方式及保护现状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关注非遗项目所承载的共同集体性记忆角度,提出应在形式与内涵层面,建构一种适应项目传承的具有文化认同的资源共享的保护模式。
-
遗产化实践与非遗的意义生产和共享——基于佛山“行通济”民俗的考察 2020-06-01
近百年以来,中国的传统民俗经历了一个遗产化过程。以佛山“行通济”民俗为例,在文化、经济、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其文化内涵经历了从求子到求财到慈善的变化,其文化价值则经历了从俗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公共文化产品再到城市文化名片的变迁。民俗的遗产化实践实际上是一个适应时代变迁的文化意义生产和共享的过程。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正视这一持续进行的遗产化实践进程,不断对非遗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意义生产和共享,方能使其得到可持续的活态传承。
-
非遗保护的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 2020-06-01
作为一种由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非遗保护必须遵循契约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都是非遗保护的国际契约,目的是确保每个缔约国都能基于自由、平等、互惠、守信的理念来保护非遗并促使其可持续发展。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是非遗保护的两个面相,前者强调自由、平等、互惠与守信是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后者强调代际公平、和谐发展是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二者互为依据,共生共存。
-
“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研究* 2020-06-01
文章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提出基于云技术的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对IaaS、Paa S和SaaS服务模式的分析,论文将非遗数字化保护创新工作与云计算服务相耦合,构建了由基础资源层、平台服务层、平台应用层构成的协同创新云平台模型,从协作机制、技术支撑、理论建设层面分析了平台的构建策略,从而为推动我国非遗数字化工作的云化,实现非遗资源的有效共享与创新应用。
-
基于G/S模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构数据可视化共享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对其实施数字化保护是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明确非遗内涵与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内外非遗保护的现状与数字化保护问题,综合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云计算及客户端聚合服务技术,构建基于G/S模式的客户端聚合服务平台,并应用HGML和ICHML方法实现非遗资源中的异构数据整合共享和可视化,最后,以淮阳太昊陵为例,搭建了非遗保护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以期有效地解决非遗数字化遇到的技术难题,更好地促进非遗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