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49 条数据
-
职业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的陶瓷艺术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0-06-01
陶瓷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本文探讨了在职业院校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平台,完善制度,创新多种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路径,开展陶瓷艺术的非遗传承与创新研究的可行性。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危机已越来越严峻.新时代下,如何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反向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拟从非遗传播语境的构建,非遗和旅游的协同发展,非遗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三个方面来探讨促进非遗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
茶“非遗”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浙江传承人群研培的实践 2020-06-01
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类别,目前浙江已有30余项绿茶制作技艺分别列入国家、省、市和县级非遗名录。为强化社会传承的实践,2015年文化部和教育部启动了以振兴中国传统工艺为重点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浙江省的茶制作技艺非遗研培始于2017年,课程体系围绕"课堂教学、实训、观摩学习和总结交流"等4个模块进行构建,实践证明该研培体系与教学思路总体上是可行的,但需根据茶制作工艺的多样性、地域性等特点适时调整。
-
集群式创新驱动下新会葵艺载体设计研究 2020-06-01
目的通过调研五邑新会葵艺传承困境及产业现状,反思手工艺思维为主的传统手工艺保护范式的缺失,以集群式创新理论为视角,集合具体的设计实践,探索五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的新思路。方法基于产业集群式创新理论模式,在产品的载体创新上寻找新会葵艺与五邑地区其它非遗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创作主体上尝试融合五邑地区的多方力量,当中特别注重不同非遗传承人(机构)的合作,以提高产品的创新层次。以"归巢"葵艺灯、葵叶红木灯、江门侠为设计实践,论证该理论驱动新会葵艺创新式保护的可行性。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群式创新理论可以有效打破新会葵艺内在的封闭性,提高新会葵艺产品载体的创新层次,亦可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新的方法。
-
生活有点蓝 ——基于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开发的青年创新创业研究 2020-06-01
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开发的青年创新创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提取与设计开发。通过创新创业背景、创新创业过程、创新创业问题的论述,探讨高校在“互联网+非遗”的新渠道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方法和路径。
-
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与“创”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特殊文化形态,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17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新时代如何在传承、传播、创造、创新中推进"非遗"工作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一个重点。
-
基于自贡“龚扇”的非遗创新设计研究 2020-06-01
自贡"龚扇"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一项重要门类,工艺研究是"龚扇"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依据自贡"龚扇"非遗工艺发展实际以及田野调查结果,探究"龚扇"工艺特征、材料、文化内涵及传承困境等,通过形态转换、改变设计过程等创新方法,寻求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提出要处理好文化传承、经济效益与时代特征三者间的关系,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途径。
-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以广西贵港市平南牛歌戏为例 2020-06-01
平南牛歌戏是广西贵港市平南县现存最古老的民间小戏剧种之一,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南牛歌戏形成于元朝,深受桂东南人民喜爱,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极盛时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平南牛歌戏呈现出日渐低迷的趋势。对于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可从加强舆论宣传、培育文化自信,专业教学与学演兼备、培养“非遗”传承人,把握时代需求、转变老旧理念,加大投入力度、以政府为主导等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