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0 条数据
-
创造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被简称为非遗,具有文化属性。但非遗作为一种政府工作对象,由于出现的时间短,学术界对于非遗的认知和研究存在较多的歧议和争论,这就使它作为文化属性的本质没有得到全面、深刻和广泛的讨论。在此,从非遗这一类独特的文化形态之文化属性的创造和传承角度切入,以人这一主体为核心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代表性传承人、一般性传承人、受众以及传承过程、时间维度、项目的制成品或最终呈现方式,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更科学、更逻辑地认知非遗的文化属性表象和本质。
-
基于SWOT分析法的非遗进入美术课堂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学校美术课堂的案例逐渐增多,大大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多样性.而美术课堂又具有实践性、视觉性、人文性等特点,可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较好的融合.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解读流于片面,实际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用SWOT分析法对非遗进入美术课堂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
动态时空下文化共享的身体 ——谈“非遗”传统舞蹈的“再创造” 2020-06-01
非遗传统舞蹈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产物,对它的保护应放置于动态时空下,在挖掘相关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探寻保护的新理念与新实践;而对它的"再创造",则应当尊重持有者或传承人的选择权与话语权,通过不同的渠道与方式唤醒共同体、群体、个人这三重主体,使三者通过层层递进又环环相扣的方式,让"非遗"传统舞蹈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下保持活态传承与"再创造"的活力。"非遗"传统舞蹈的"再创造"需放置于社会与自然、身体与灵魂共存的场域中,平衡文化记忆中个人体验与群体理解之间的矛盾,完成精神的传承与文化的传播,形成一种文化的共享。表演的目的除了展示、展演以外,最终应回归民间,鼓励全社会参与到"非遗"传统舞蹈的保护上,真正实现民族情感与民族技艺共通共融的文化自信。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是全球化更加深度发展的时代,现代化和现代性进程也与日俱深。民间文化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转换,进入人类文化遗产的天地,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文化观念上的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出全民性接受全球化事实并汇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去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非遗保护行动,获得了世界性声誉,也为国际社会贡献了非遗保护的独特智慧与经验。在破解非遗主客体身份纠缠的哲学悖论时,中国找到了打开难题的钥匙。
-
从茶园游会成功举办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0-06-01
在2016年‘茶园游会’成功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名录,在2018年5月,茶山镇茶园游会以‘美丽茶山,幸福游会’为主题,此次游会不但体现了非遗活动与乡村振兴、精神文明相融合的文化传统,更是在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中,实现了创造性和创新)性的重大突破.茶山人民群众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文化部门加大了对于茶山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同时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精神号召,充分体现新时代非物质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精神,坚持‘尊重传承、携手弘扬、融入时代、融入生活’的活动宗旨,将茶园游会发展成为全民参与的文旅活动,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也引领茶山文化走进新时代的发展壮大当中.
-
田野研究与学科建设:以民间剪纸为个案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践 2020-06-01
对中国民间剪纸的持续关注,是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研究的文化视角和实践主题。以民间剪纸为对象的研究过程是漫长的,这个过程不是书斋里的学术探究,而是积极的社会实践,与时代命运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中央美术学院与剪纸的缘分扎根在乡村生活的"大课堂",从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民间采风,到改革开放初期民族文化复兴热潮中的乡村剪纸普查,再到21世纪初国家非遗项目启动后中国剪纸申遗等一系列重要实践,中央美术学院三代人是传承并创新剪纸艺术的重要参与者。自21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围绕中国剪纸开展了一系列文化遗产实践,将非遗新学科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结合起来,推进了全社会对中国民间剪纸作为世界非遗的整体文化认知。近20年来完成了对中国少数民族剪纸传统的调查与研究,推动了学科建设,丰富了面向社会需求的文化遗产实践。剪纸作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民族艺术创作语言,也成为艺术创作现代性探索的新类型。
-
基于非遗传承背景下的群众文化发展路径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应用不断得到社会的重视,人民群众对于区域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重,在这样的背景下,群众文化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发展好群众文化,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就必须搞清楚群众文化与非遗文化的相互关系,针对现阶段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群众文化传承与创新举措,才能保证群众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
非遗舞蹈论(下) 2020-06-01
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最基本矛盾,就是非遗性、非遗间性与"再创造"之间的矛盾。非遗性与"再创造"之间的矛盾是基础性的,舞蹈的非遗间性则构成了对非遗性与"再创造"的限制与平衡。中国在非遗舞蹈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上的特殊性,是因中国历史、国情和社会制度的特殊性,以及非遗舞蹈的自身历史所形成的非遗性、非遗间性与"再创造"的矛盾统一的特殊性而造成的。中国在非遗舞蹈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上采取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政策和措施",正是为了应对这种特殊性的需要。对非遗舞蹈进行形态上的审美化,场域上的多元化和内容上的健康化,正是舞蹈作为非遗基本矛盾的中国当代化的统一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舞蹈文化的本质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