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8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88)

共检索到 388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践行启示——以汉中饮食类非遗名录为例 2020-06-01

    以汉中域内饮食类非遗名录汉中面皮、谢村黄酒、宁强核桃馍、城固原公土席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为案例而得到的启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必须要与时俱进,以创新推动生产,促进传承,以使之继往开来;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工作的主体是人民大众;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还须在"生产"之外下功夫。

  • 河北省农村居民参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参加过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农村居民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研究 2020-06-01

    体育类非遗项目对农村居民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对农村居民意识影响效果显著,主要通过民族属性意识、民族交往意识和民族发展意识三个维度产生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参加过“非遗”的农村居民在企业的发展,探讨体育类非遗项目对农村居民的影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思路。

  • 民间传统舞龙舞狮非遗现状分析与传承发展研究* 2020-06-01

    当前舞龙舞狮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但实际发展情况仍有欠缺,为此对舞龙舞狮非遗现状分析与传承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非遗现状方面,总体规划不足,缺乏理论研究和保护意识,传承人才缺失,对舞龙舞狮进行盲目建设,经济价值开发效果不佳。传承发展方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机遇,提升发展平台和品牌效应,持续性培养传承人才,顺应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扩充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推进舞龙舞狮和地方经济文化的双向发展。

  • 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0-06-01

    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探讨了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剖析了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并将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基于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文化生态博物馆、打造"非遗+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建立商洛花鼓旅游生态园区、开展文化实景演出、开发非遗文创旅游产品等一系列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以黄山市为例 2020-06-01

    在梳理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文献的基础上,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目标,通过分析黄山市非物质文化资源特征及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归纳了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体现非遗主题文化与打造深度体验空间为切入点,以"非遗+乡土文化空间"为融合手段,选取了产业基础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性强、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传统村落、乡村民宿集群、文创小镇、休闲农庄及乡村茶园为载体,从完善文化旅游功能与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两个层面构建了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 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 2020-06-01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资源异质、创新缺乏以及人才紧缺三重困境,需要着力推动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动非遗传承发展,需要着力打造非遗文旅资源、开发旅游文创产品、发挥属地居民能动性。只有全方位展示非遗魅力,满足文旅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才能够充分释放非遗潜能,进而实现我国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性发展。

  • 互联网时代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明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互联网时代,人们重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特别是对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兴趣,这对于非遗文化的发展十分有利。辽宁皮影戏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要文化价值的非遗文化,因其传承人缺乏、传承方式传统等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本文通过对辽宁皮影戏实地调研,充分认识辽宁皮影戏的现实状况,并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和机遇进行探讨。

  •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马克思民族发展理论为视域 2020-06-01

    从问题的角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为研究视角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价值,梳理了现代化进程中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出现的问题,从政府保护与社会保护结合、生产性保护与整体性保护相结合、赫哲族非遗传承人监管、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和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化保护传承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与地域特色的非遗保护道路,形成一套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体系,能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