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88 条数据
-
“非遗”视角下制约西棍发展因素分析——基于天启棍与红拳“非遗”量化标准体系评审结果对比* 2020-06-01
文章从"非遗"视角入手,对西棍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研究结果显示西棍中无一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针对西棍在国家级"非遗"申报工作中严重滞后的问题,以天启棍和红拳为研究对象,结合武术项目申报"非遗"的量化标准体系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根据评审结果对天启棍申报国家级"非遗"的条件进行完善,以求打破西棍无国家级"非遗"的处境,全面展现西棍瑰宝。
-
非遗保护的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 2020-06-01
作为一种由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非遗保护必须遵循契约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都是非遗保护的国际契约,目的是确保每个缔约国都能基于自由、平等、互惠、守信的理念来保护非遗并促使其可持续发展。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是非遗保护的两个面相,前者强调自由、平等、互惠与守信是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后者强调代际公平、和谐发展是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二者互为依据,共生共存。
-
广西地区非遗天琴文化产业发展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目前广西的天琴文化已经被纳入到了区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名目中,当下相关政府机构和部门调动资源和力量来打造和丰富天琴文化,尤其是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俗音乐的进步也促进天琴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在发展和保护广西地区非遗天琴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天琴资源分散、人才缺失、品牌知名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缺乏相应的发展资金等。这些问题都对广西地区非遗天琴文化的产业发展与保护产生了相对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发展和保护广西非遗天琴文化产业的相关策略,最终可以为保护和发展广西非遗天琴文化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
非遗传承下“ 王氏手绘盘丝”创新与发展 2020-06-01
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日渐彰显。但是,在城市文化同质化及现代化趋势影响下,城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也面临着诸多困难。“王氏手绘盘丝”在传承过程中主要存在传承主体力量不足、社会影响力不高、发展资金受限等问题。本文在非遗传承视角下,剖析“王氏手绘盘丝”生存现状及困境,基于“一带一路”发展背景,思考“王氏手绘盘丝”现代化创新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
政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 2020-06-01
自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2006年生效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框架内,开始出现谨慎利用非遗保护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举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一直在审慎对待此问题。最初,委员会主要关注非遗保护中商业化的负面影响;后来,讨论发展为承认对非遗的经济利用可以对其可持续性、振兴以及相关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通过回顾历届委员会会议和《公约》缔约国大会会议的辩论,可以洞见有关该主题的讨论是如何发展的。在日本的遗产发展实践中,注重将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并逐步修订了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根据修订后的法律,遗产政策的实施权力下放到地方行政部门,遗产保护行动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各地区和当地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①
-
“后 ‘非遗’” 时代手艺新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以潍坊杨家埠村为个案 2020-06-01
21世纪初,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与发展模式。这不仅是"遗产资源论"在乡村建设中的价值体现,也是"文化"振兴乡村的有效功能见证。但是,以"非遗"旅游业为支撑与以重构地方感为模式的手艺类新村建设,出现了文化主体的"缺场"现象,这将不利于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因此,只有激发和调动起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村民的参与度,才能建构出符合乡村振兴核心价值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手艺新村。
-
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创新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意识不断增强,国家间的竞争最终也将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对经济的发展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我国政府也构建了由国家级、省市级、地市级和区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组成的保护体系,但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而濒临消亡,非遗传承人居住的环境、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等社会现像都对非遗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现代信息社会,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以互联网为媒介用现代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发展研究。
-
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研究 2020-06-01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富饶且独特的传统美术类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呈现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想要实现其"活"地传承和发展,就必须走出一条新的道路。美术类非物质文化产业是一种以创新和探索为内核的文化产业模式,其创作的艺术品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保持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化个性和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下,应充分开发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文化内蕴;依托旅游业打造美术类非遗品牌,增强影响力;培养高素质的美术类非遗专业人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体验形式,让人们深刻地感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并让经营者获得新兴技术带来的产业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