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5)

共检索到 25 条数据

  • 羌族草编非遗文化抖音短视频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2015年,绵阳羌族草编被纳入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非遗文化传播上仍存在缺乏官方信息渠道、传播效果式微等问题。拥有庞大流量市场的抖音或将成为羌族草编开拓融媒体传播新形势、提升传播效果的主战场。本研究通过解构抖音短视频的算法推荐机制、话题榜议程设置的数据密码,尝试为绵阳北川羌族非遗草编文化融媒体传播提供策略。

  • 跨文化纪录片对中国非遗的间性叙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对外传播有助于推动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跨文化纪录片是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遵循间性叙事的原则,在叙事目的、叙事理念和叙事策略等方面消除自我中心主义,融入他者文化思维,促进多元文化主体间的对话。间性叙事能够实现非遗价值意义的共享和认同,达到建立文化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全方位传播效果。

  • 论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影像表达 ——以纪录短片《金陵竹刻》为例 2020-06-01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技术为大众传播带来了更多可能,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以新媒体平台进行非遗影像的传播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个人纪录短片《金陵竹刻》为例,探讨新媒体语境下非遗影像的拍摄手法与叙事策略的运用,并对其创作存在的问题加以反思,进而为非遗影像的新媒体表达提供借鉴。

  • 生态美学语境下高密扑灰年画的民俗叙事与审美文化探析 2020-06-01

    从民俗与美学的角度探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扑灰年画,借由生态审美范式来分析民俗艺术审美形态,探究高密扑灰年画所蕴含的民俗叙事与审美价值,使得审美文化的"主体间性"得以在和谐的状态下实现,这也是生态美学"共生"理念的根本价值理想,正是从多元文化中求共生、求延承,有助于民俗学与美学融汇下非遗文化的兼容互补与传承发展。

  • 五峰南曲场馆展览叙事策略研究 2020-06-01

    五峰南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曲的保护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如今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南曲的生存遇到了危机。本文以五峰南曲场馆展览策略为研究对象,借用文学领域的叙事学理论,从要素、情节、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研究,期望能形成一套非遗场馆的展示概念和方法。从建立文化认同意识出发,加强南曲的基础文化宣传与保护工作,为有效推动后期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可作为相关案例的指导,也可为我国非遗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 基于图像叙事的十字挑花非遗保护研究 ——以上海罗泾十字挑花为例 2020-06-01

    十字挑花是将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地域风情、民俗生活融合洗练而出的精湛指尖技艺,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审美与社会文化的双重价值。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之下的民间十字挑花,面临着文化生态与语境改写的种种挑战。论文试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泾十字挑花为例,从其经典纹样的图像叙事视角剖析其纹样承载的民俗蕴涵,以其纹样的仪式叙事动态过程,再现十字挑花于民俗心理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调节功能,并以新时期活态化的民俗应用为十字挑花非遗提供再造与重塑之路径。

  • 火塘边吟唱的“巴哈阿依” ——哈尼族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桂芬访谈录 2020-06-01

    自2009年哈尼族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已有十余年之久。但该诗与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叙事长诗一样陷入了固守传统与开拓创新的两难境地,出现了传承人年龄断层、受众群体减少等问题。作为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目前唯一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桂芬老人在访谈过程中不仅介绍了该诗的传承机制、适用范围、演唱调式,而且涉及到传承中面临的困境、突破方法、创新途径等内容,为哈尼族口传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及发展方向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 “身体”理论与非遗知识研究的新维度 ——读《身体的隐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反思》 2020-06-01

    数十年来,学术领域里“身体”话题很受关注。从文献来看,21世纪初期的几年里,文学、哲学及文艺学等领域开始从身体叙事、身心关系等不同视角关注身体理论;叶舒宪《身体人类学随想》发表后,人类学有关身体的研究正在慢慢兴起。及至稍后,美学领域里引入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借由译介、研讨等多种方式展开学术对话,多方合力的结果是,身体理论在我国学术界的影响日渐凸显,讨论也日渐深入广泛。在继前一个世纪后期文化研究的热潮后,21世纪开始,身体理论成为一个又起的理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