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1 条数据
-
“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地方法制评述:兼论“非遗法”的反思与完善 2020-0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国已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相关问题进行地方法制实践。这些地方立法不仅保留了"非遗法"相关规定之精华,同时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些地方法制的做法不仅具有正当性,还具有诸多亮点和启示。为缓解非遗领域不同位阶法律适用冲突以及平衡、协调非遗传承人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非遗法"应就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规定,以最终实现非遗法律体系形式功能与实质功能的统一。
-
楚雄地区彝族民间音乐的传习实践思路 2020-06-01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时,指出“应把非遗人才培养与教育结合,大量培养下一代传承人,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人才保障”。作为保护与传承楚雄彝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楚雄师范学院作为楚雄唯一一所地方高校,承担着推进区域文化发展和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使命。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的地域特征,挖掘楚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推动地方教育的本土化教学进程,采
-
“带进去”“带出来”相结合,搭建精准扶贫平台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覆盖面广,遍布各民族、各地区。同时,不同种类非遗资源极富地方差异和民族特色,生产方式、创作形式灵活多样。因此,非遗资源在拉动就业,助力精准扶贫,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共同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纺联")召开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新闻发布会,部署相关工作,并由副会长孙淮滨带队赴云南调研,考察当地纺织非遗传承及精准扶贫情况。记者就此专访了孙淮滨。
-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传承路径研究——以兰州市高校为例 2020-06-01
2011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甘肃地方高校具有培养地方人才,服务地方发展的定位模式,在信息传播、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甘肃地方高校浓厚的地方底蕴能够为本土非遗的保护提供智力支持。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2020-06-01
近期,四川省苍溪县组织非遗传承人、新乡贤、产业大户、贫困户代表、美术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百余人,利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马剪纸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形式,巧手绘剪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百米剪纸长卷,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将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讲述得既明白易懂又形象逼真。本刊特选登几幅剪纸作品,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