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1 条数据
-
扎根民间的“非遗”——平南牛歌戏 2020-06-01
牛歌戏主要发源于广西平南和藤县地区,流行于广西平南、藤县、岑溪等地,是一种唱春牛和采茶调相结合的传统地方戏。2008 年 5 月,平南牛歌戏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牛歌戏根植于民众的生活,无论什么时代的牛歌戏,都是特定历史时期乡村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都对当时的乡村社会生活诸方面有一定的联系和描述。以牛歌戏为代表的传统地方戏曲文化在乡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意义,探究牛歌戏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进而探究成为“非遗”的牛歌戏与地方传统之间的关系。
-
赣西音乐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2021-08-26
本书对赣西音乐文化进行系统考察研究,包括多种音乐文化类型。如:高安采茶戏、宜春评话、万载花灯戏、高安道情、高安锣鼓戏、高安上湖灯彩、宜丰开扎、靖安打鼓铲山歌、靖安茶花灯、靖安马灯舞、靖安南山花鼓、靖安觋歌、靖安香花和尚舞、碗灯舞、万载得胜鼓、万载开口傩、万载纸棚山歌、铜鼓客家山歌、袁河锣鼓戏、奉新瑞河戏、新余市分宜采茶戏、新余市分宜道情、萍乡上栗渔鼓、萍乡莲花落等。对每种音乐文化的考察都包括:简要介绍、流行区域、历史考察、声腔与流派、演出剧目、服饰道具、相关作品、传承谱系、代表性传承人、主要特征、重要价值、濒危现状与保护措施、相关图片资料等。全书内容丰富新颖,条理清晰,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 ——以浙江金华的非遗传承为例 2020-06-01
金华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地方学校具有传承本土非遗文化的明显优势,因此探索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当地学校,在当地学校非遗教学场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探讨在地方学校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正当时.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以浙江金华的非遗传承为例 2020-06-01
金华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地方学校具有传承本土非遗文化的明显优势,因此探索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当地学校,在当地学校非遗教学场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探讨在地方学校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正当时。
-
地方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平台的研究 ——以湖南文理学院及其周边“非遗”项目为例 2020-06-01
地方高校在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强,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不断增大,地方高校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地位日渐凸显。通过建设课程创新平台、校园文化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和文化展演平台,形成系统性的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对于地方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
地方高校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长效机制研究——以崇州市为例 2020-06-01
高校除了具有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知识的职能之外,也承担着为社会服务的责任。目前中国社会及公众都十分重视物质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而地方高校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崇州市为例,对地方高校对文化遗 产的额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机制记性分析与研究。
-
基于地方文化的非遗创新发展策略探究——以胶南泊里红席编织技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径,更是地方文化传承、当地居民和年轻人认同本地文化的有效路径。胶南泊里红席编织技艺是深植于泊里地方文化的非遗项目。以地方文化为中心,既可以通过教育与体验传习非遗内容,又可以使红席产品在创新与发展中始终保有非遗原生态。
-
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以黔西南布依族服饰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教育传承,在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层面上,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理解和保护。地方高校非遗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是多元的,本文以黔西南布依族服饰为例,结合现阶段高校教育模式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思维去思考、探寻行之有效的非物质文化教育办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