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 条数据
-
论媒介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20-06-01
传播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必需的传承载体。媒介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对传承载体即传承人的积极影响实现的:(1)保证传承载体的重要性;(2)促进传承载体群体化;(3)提高传承载体专业性;(4)争取传承载体生存空间。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回到信息化的本质角度探讨非遗传承与媒介传播的融合共赢,具有现实意义。
-
新媒体时代豫北非遗的传播媒介策略研究 2020-06-01
当下,新媒体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更为广阔和立体的传播渠道。在新的文化生态中如何推进豫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值得研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网络为终端的新媒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传统与现代的隔阂,采取网络化、科技化、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实现豫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创新,并推动以非遗为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精神。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媒介问题探析 ——以辽西为研究中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地区的"非遗"项目都在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得到广泛的传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辽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可观,其文化独特性更为突出。然而,许多宝贵遗产由于后继乏力而处于濒危状态。究其原因,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传统媒介进行传播,其传播力度和范围有限。从传播学的视阈管窥其症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媒介使用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文章从传播媒介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以辽西为中心的东北非遗的传播现状与问题,寻找更合适、有效的方式,以促进辽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冲破束缚,重焕光彩。
-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 2020-06-0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新型媒体已经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落地生根。传统的报纸、收音机已经逐渐被电脑、手机屏幕取代,各种产业也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各个出版社也开始运营自己的公众号,发出自己的声音。本文基于当前的新媒体环境,概述非遗文化的基本情况,分析非遗文化发展与传播现状,进一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些局限,并对其进行深刻分析,才能更好地开展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
“非遗”传承的媒介嬗变与官方传播*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木鱼歌”为例 2020-06-01
文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木鱼歌为研究客体,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木鱼歌的官方传播与媒介嬗变,立足东莞木鱼歌的现代化传承与媒介嬗变的视角,综合运用了比较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梳理、分析、研究其媒介传播中的官方传播,主要面向的是政府、媒体机构及其他社会机构在东莞木鱼歌官方传播方面的角色定位与研究工作,助力东莞木鱼歌真正"活起来"。
-
非遗展示的传播与接受方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展示遵循本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在展示空间采用非遗实物展品和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展陈方式,使得非遗在观者与其自然历史背景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非遗信息的传播能够扩大其影响力,加强社会群体的持续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
基于“学习强国”App的非遗新媒介叙事研究 2020-06-01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重视新媒介叙事和传播问题。研究回归传播的内容起点,将"学习强国"App作为切入口探析其中的非遗叙事,并借此获知当下非遗新媒介叙事的现状。"学习强国"中的非遗叙事特征表现为以下三点,碎片化叙事适合移动端传播;叙事空间的强地域特色;宏大叙事与个性化视角相结合,并针对叙事风格和叙事形式等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
-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叙事的“年轻化”策略 2020-06-01
新媒体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若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性保护,必须重视非遗在新媒体上的叙事表现。新媒介叙事系统相较传统叙事有所变化,非遗文化在新媒体中的叙事表现也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在三个方面分析在新媒介环境下非遗叙事的"年轻化"策略:传承人媒介形象的年轻化;叙事话语的年轻化;媒介叙事载体的年轻化。为此,搜集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上的相关叙事案例,从媒介叙事的角度来阐释非遗年轻化形象的建构,并针对现有的媒介叙事情况提出问题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