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 条数据
-
从视觉完整性简析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评估与保护 2020-06-01
近期关于世界遗产视觉完整性的讨论,鲜明地反映出当代社会不同群体在遗产保护和发展关系问题上不同的态度和取舍。伴随着当代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其对城市景观的重塑,对历史的全盘保护是不现实的,而是需要一种有选择性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判断。在现有国际原则基础上,我们应注意到文化遗产完整性的概念已超越了物质性要素,而包含有多种非物质的内涵。对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评估,需要根据遗产的价值标准、遗产类型和遗产主题,深入探讨完整性可能的构成要素,同时,需要将保护策略和更广泛语境下的遗产地发展策略结合起来。
-
文化身份合法化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主体建构 ——以贵州省思南县傩文化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与传承人制度是我国"非遗"保护的重要举措,对保护、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非遗"保护的"完整性"、"活态性"特质要求文化保护过程中厘清政府、地方社区与传承人之间的权责关系,在文化传承实践中发挥三方优势并凝成合力。"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强调"人"的文化主体性、提升个体"文化自豪感";"赋权"地方社区、文化遗产持有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在人们的文化实践中寻求传统文化基因向现代意义的转化。"非遗"采用主位承袭方式继承与创生"活态"文化有益于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性,有益于增强人们对精神共同体的认同感,有益于培养地方社会"文化民主"意识。在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时代,人类生命的丰富性同样需要尊重。将优秀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既是人类的责任也是共筑"精神家园"的文化主体意识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