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7 条数据
-
留青竹刻走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的形式初探 2020-06-01
常州留青竹刻是独居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其学习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手工操作能力,都是学前专业学生本身所具备的,且他们的文化素养与认知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渗透至幼儿园中。因此,为更好的将地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本次将留青竹刻非遗传承人邀请至学校课堂,尝试以课堂教学的模式传授竹刻艺术,逐步归纳整理成较为完整的留青竹刻教学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
探究古陶技艺传承非遗文化——安徽阜阳北照古陶探究与传承科技实践活动方案 2020-06-01
活动背景中国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 500年至前2 500年的时代。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古陶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技艺正在被世人所淡忘。为传承和弘扬古陶文化,普及陶艺科学知识,我校邀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北照古陶"传承人李俊老师,在和谐路小学成立李俊陶艺工作室。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体验制作陶艺,探究北照古陶流传至今的原因,从而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
-
竹里林间的艺术实践 2020-06-01
竹艺村位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所在地崇州市道明镇,五位竹编非遗传承人在这里居住、生活,传统的竹编手艺在这里代代传承。但同国内大多数"非遗"一样,道明竹编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改变,源自于一座叫作"竹里"的建筑空间的诞生。"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这是陆游在造访道明镇的白塔禅院时写下的诗句,也成为"竹里"设计的灵感来源。
-
不让花边断了线——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传承“非遗”常熟花边的实践尝试 2020-06-01
常熟花边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和精湛的刺绣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作名录,产品曾经出口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技艺已濒临失传。
-
“非遗”保护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论析* 2020-06-01
在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及其保护传承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使我们对"非遗"有了新层面的认识;同时,"非遗"的生成发展也印证着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可帮助我们在理论与现实的不断往返中,去找寻那条前景广阔的"非遗"保护之路。
-
当代语境下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 ——以昆明官渡古镇为研究对象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古镇的一张名片,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囊括到旅游产业中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始终保持非遗的在场,成为政府、学者与民众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昆明官渡古镇从区域地理位置出发,因地制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契合非遗本身的发展之路,即文化空间构建、家园遗产重塑和发展遗产旅游三条实践路径。文化空间的构建保障了古镇非遗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家园遗产重塑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遗产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古镇非遗进行有力宣传,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积累资金,这三条具体路径为其他区域的古镇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
高校“非遗”教学实践的新成果——程天健新著《西安鼓乐概论》述评 2020-06-01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项的全面、持续推展中,政府、民间社会各有所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大政方略,审核认定“非遗”项目和“非遗”传入级别,督查“非遗”进展乃至颁布法规;民间传人从原本的“自然传承”渐渐转变为自觉或半自觉的社会性传习传播,为“非遗”保护做出了新的贡献。那么,高等院校在其中应该有什么担当?应该有什么作为?如果应该,它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或者它已经做了什么?凡此,始终是关心这一文化事项诸多人士的思虑和追问。
-
设计,作为一种“手段”——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2020-06-0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社会上一直以来存在着“原生态”“本真性”与“活态性”“再造性”的探讨。这两种角度从更长远的影响来看,应该都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性手段。“保护”肯定是非遗的总要旨,但遗产的“复活”一定是个大方向,其间,设计可能会成为最好的嫁接和转换方式,而由此开创的保护与传承新建构体系,也将会成为一种大众生活综合体新格局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