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9 条数据
-
非遗类微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20-0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现有的非遗类微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工作。为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弘扬我国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对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行创新以及传播,传承和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非遗类微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改革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
越窑青瓷瓯乐,奏响慈溪非遗保护新乐章 2020-06-01
慈溪越窑青瓷瓯乐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它艺术风格独特,是用瓷土制成青瓷乐器或日用器皿进行音乐演奏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盛行于唐宋时期,主要分布在以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越窑为中心的杭州湾两岸。本文从慈溪越窑青瓷瓯乐的历史背景、越窑青瓷瓯乐保护与传承的四大举措,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效等方面作详细阐述,为各地打响非遗特色品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抛砖引玉。
-
高职艺术设计类“STEAM”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 ——以非遗项目“龙泉青瓷”为例 2020-06-01
探索文化、非遗、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STEAM”的融合创新之路,是目前高职艺术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热点。基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开展高职艺术设计类“STEAM”课程探索。研究认为:多方参与可倡导实际设计能力的拓展;“STEAM”艺术设计实践形成了“三方参与”和“四方评价”系统;源于生活与文化语境的“STEAM”艺术设计实践,将创造出更加符合非遗与传统手工艺特征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传承路径。
-
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的实践路径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使我们痛心和遗憾,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来得到广泛重视,那么如何进行保护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是文化研究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的合作也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但是当前大师工作室引领下非遗传承人培养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结合这些问题探索非遗传承人培养的实践路径.
-
将“非遗”引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 2020-0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学校也应该开展非遗文化教育。结合教育部2017年10月下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本文围绕"将非物质遗产文化引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阐述,旨在引起教育者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视。
-
在生活中弘扬,于实践中创新——以临渭区非遗进校园的实践工作为例 2020-06-01
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了每一位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必然使命。临渭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遗传承任重道远。为有效宣传与推广非遗文化,深入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其健康发展,以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另一方面,伴随"非遗进校园"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手段也在日益创新,其工作重心早已从最初的仅注重传播鉴赏的层面而逐步趋向包括技艺、技能等多方位的传承为核心的实践层面,临渭区推行非遗进校园强化了其传播和实践的效果。本文将以临渭区非遗进校园的实践工作,论述在新时代中,面对青少年群体,我们如何创新手段,以更贴近青少年的方式,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非物质传统文化。
-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实践探讨——以槐店文狮子为例 2020-06-01
槐店文狮子是流传于河南东部沈丘县槐店镇的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舞蹈.从2008年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有十一个年头.经过十余年的抢救性的保护,已经完成了大量的数字化记录和抢救性保护工作,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单位,从数据面板上来看,保护成效显著.但是时至今日,文狮舞这一少数民族非遗依然难逃传承人群体日益萎缩、文化受众锐减、传承生态崩坏的困境.非遗保护不能脱离文化的整体观,然而现行的文狮舞保护路径却让其偏离了非遗保护的初心,与设立非遗的初衷渐行渐远.
-
非遗类微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20-0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现有的非遗类微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工作。为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弘扬我国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对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行创新以及传播,传承和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非遗类微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改革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