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27)
新闻(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27)
学术交流(2)

共检索到 129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的可行策略研究 ——以平湖西瓜灯项目为例* 2020-06-01

    平湖西瓜灯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在传承实践过程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基地建设弱化等问题;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健全保障机制、组建专兼队伍、建设优质基地的方式,进而达到非遗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协同促进、实效提升等目的。

  • 高校图书馆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色定位 2020-06-01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留下来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与教育价值,它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息息相关。高校图书馆作为存储和传播信息的科研服务部门,文化传播的阵地,应该主动承担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主动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在思想上充分认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参与非遗保护的必要性,认识自身所拥有的实力和优势,找准角色定位,努力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承实践探索 ——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承载着独特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保护、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建设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性传承基地为载体,通过结对大师、融入专业、活态传承、服务社会4个方面工作,积极开展了民艺讲坛、民艺体验、非遗市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建设等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承实践。

  • 田野中的行思与信念——乔晓光在民间美术和非遗领域的研思致学与艺术实践 2020-06-01

    乔晓光是我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从"’85美术新潮"开始走上"民间之路",在此后30余年的时间里,他秉承"人民的文脉"坚守民间美术阵地,在进入"非遗时代"后推动学科转型,并积极致力于理论建设、教育传承、田野调查、基础科研、社会项目等多方实践,同时,持续坚持以彰显"本土精神"为核心的多媒材艺术创作。在今天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下,乔晓光在民间美术和非遗领域的实践经历具有个案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以乔晓光30余年的事业历程为线索,从人生价值观形成、思想文脉传承、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究与思考以及多媒材艺术实践等方面分别展开论述,同时,在叙述中介绍阐述其重要思想理念与观点主张。

  • 非遗烙画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2020-06-01

    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国际化文化融合以及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由此各种外来文化给我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也日益显露。在此情况之下,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充分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发展以及独特性风格,我国积极推出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发展活动,将众多具有传统性、艺术性、文化性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有力的保护。而烙画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具特色化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具有着其特有的艺术生命与艺术文化魅力,在当今素质化教育不断发展以及新课标改革不断推行的教育及教学背景之下,将烙画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教育及教学开展之中,是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对此,本文基于烙画在小学美术课堂教育发展中重要价值及意义的充分认知基础之上,对非遗烙画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问题展开了详细的探讨和论述。

  • 浅谈非遗景泰蓝技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与传承 2020-06-01

    景泰蓝技术作为中国著名的特殊金属工艺品类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作为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技术进校园"是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中增添一定的景泰蓝相关技术活动不仅仅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开拓眼界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是推进景泰蓝技术传承与发展的开拓性思路和创造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可以给予我们重大启示,促使我们做好以景泰蓝技术为代表的非遗相关工作

  • “非遗”项目进校园、入课堂的教育实践探析 2020-06-01

    “非遗”项目进校园、入课堂,对传统文化来说可以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也可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和建设。本文从“非遗”项目引进校园、进入课堂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非遗”项目教育实践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非遗”项目进校园、入课堂的教育实践路径。

  • 中小学校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以成都列五中学课题研究实践为例 2020-06-01

    文章以成都列五中学课题研究实践为例,分析了中小学校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了中小学校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过程与方法,提出了中小学校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即“进校园”是“非遗”传承的基本途径;“进课程”是“非遗”传承的保障途径;“走出去”是“非遗”传承的广阔途径;“做项目”是“非遗”传承的特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