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27)
新闻(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27)
学术交流(2)

共检索到 129 条数据

  • 传承与创新——坚守非遗文化纸贴画传承的使命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纸贴画技艺属于民间剪纸工艺,林晓老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纸贴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时刻铭记自己身上肩负着传承民间纸贴画传统技艺的责任和使命。在非遗传承的创新上,他坚守学校教育主阵地,建立纸贴画基地校,让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在纸贴画的艺术实践中得以再发展;拓展社区文化传承的大战场,建好媒体宣传,打造纸贴画这张非遗文化大名片;推动纸贴画这份非遗文化走出国门,让中国民间艺术影响世界。

  • 江苏徐州地区戏曲进校园传承实践探索与反思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将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地方非遗艺术保护相结合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在地方戏曲传承试点校开展的实践应用以及通过三年实践反思提出问题所在,进而为地方戏曲进校园传承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 留青竹刻走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的形式初探 2020-06-01

    常州留青竹刻是独居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其学习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手工操作能力,都是学前专业学生本身所具备的,且他们的文化素养与认知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渗透至幼儿园中。因此,为更好的将地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本次将留青竹刻非遗传承人邀请至学校课堂,尝试以课堂教学的模式传授竹刻艺术,逐步归纳整理成较为完整的留青竹刻教学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 探究古陶技艺传承非遗文化——安徽阜阳北照古陶探究与传承科技实践活动方案 2020-06-01

    活动背景中国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 500年至前2 500年的时代。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古陶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技艺正在被世人所淡忘。为传承和弘扬古陶文化,普及陶艺科学知识,我校邀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北照古陶"传承人李俊老师,在和谐路小学成立李俊陶艺工作室。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体验制作陶艺,探究北照古陶流传至今的原因,从而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

  • 竹里林间的艺术实践 2020-06-01

    竹艺村位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所在地崇州市道明镇,五位竹编非遗传承人在这里居住、生活,传统的竹编手艺在这里代代传承。但同国内大多数"非遗"一样,道明竹编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改变,源自于一座叫作"竹里"的建筑空间的诞生。"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这是陆游在造访道明镇的白塔禅院时写下的诗句,也成为"竹里"设计的灵感来源。

  • 不让花边断了线——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传承“非遗”常熟花边的实践尝试 2020-06-01

    常熟花边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和精湛的刺绣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作名录,产品曾经出口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技艺已濒临失传。

  • “非遗”保护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论析* 2020-06-01

    在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及其保护传承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使我们对"非遗"有了新层面的认识;同时,"非遗"的生成发展也印证着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可帮助我们在理论与现实的不断往返中,去找寻那条前景广阔的"非遗"保护之路。

  • 当代语境下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 ——以昆明官渡古镇为研究对象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古镇的一张名片,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囊括到旅游产业中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始终保持非遗的在场,成为政府、学者与民众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昆明官渡古镇从区域地理位置出发,因地制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契合非遗本身的发展之路,即文化空间构建、家园遗产重塑和发展遗产旅游三条实践路径。文化空间的构建保障了古镇非遗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家园遗产重塑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遗产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古镇非遗进行有力宣传,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积累资金,这三条具体路径为其他区域的古镇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