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9 条数据
-
高校“非遗”教学实践的新成果——程天健新著《西安鼓乐概论》述评 2020-06-01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项的全面、持续推展中,政府、民间社会各有所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大政方略,审核认定“非遗”项目和“非遗”传入级别,督查“非遗”进展乃至颁布法规;民间传人从原本的“自然传承”渐渐转变为自觉或半自觉的社会性传习传播,为“非遗”保护做出了新的贡献。那么,高等院校在其中应该有什么担当?应该有什么作为?如果应该,它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或者它已经做了什么?凡此,始终是关心这一文化事项诸多人士的思虑和追问。
-
设计,作为一种“手段”——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2020-06-0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社会上一直以来存在着“原生态”“本真性”与“活态性”“再造性”的探讨。这两种角度从更长远的影响来看,应该都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性手段。“保护”肯定是非遗的总要旨,但遗产的“复活”一定是个大方向,其间,设计可能会成为最好的嫁接和转换方式,而由此开创的保护与传承新建构体系,也将会成为一种大众生活综合体新格局的起点。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践体系外部环境的优化 2020-06-01
我国西部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鉴于我国的体制和国情,把地方民间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校园教育保护传承日益式微的民间非遗已经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培育和优化西部地区非遗教育传承实践体系的外部环境同样十分关键,本文从政策、经济、文化、平台等视角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
衡水内画文化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 2020-06-0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经过五千年的传承与积淀,给现代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流传于后世。衡水内画是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文化精髓,为了更好地进行弘扬与传承,近几年教育部推出了“非遗进校园”的模式,也推动了校园文化的良好建设。本文就衡水内画非遗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及融入德育实践活动的良好策略进行探讨。
-
赵罡:探索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工作的苏工美模式 2020-06-01
赵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咨询专家近年来,高校在传统工艺教育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传统工艺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传统工艺研究人才和技术人才,构建传统工艺学科体系。同时,高校还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和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通过传统工艺人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中的实践探索 ——以“七贤友之 非遗薪传”宴会主题设计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精神文明的象征,其保护和传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高和寡,不易走进大众的生活,难以让大家了解和欣赏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采。因此,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饮食结合起来,对宴会主题进行创新,以主题宴会的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环境可持续性 ——以“藏医药浴法”申遗实践为主线 2020-06-01
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于2018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该遗产项目的申报材料经审查机构推荐,被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认定为申报范例。文章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设立代表作名录的宗旨,围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联系"说明"藏医药浴法"申报材料编制工作的基本定位;进而参照委员会决定和审查机构推荐意见对该遗产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的关键评价,讨论申遗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对接,兼议中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实践。
-
让活态非遗传承浸润校园的策略与实践 2020-06-01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在渔樵农耕的悠悠历史中形成了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形态,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和历史的发展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了华夏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