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27)
新闻(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27)
学术交流(2)

共检索到 129 条数据

  • 非遗进校园的反思与建设 2020-06-01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弘扬非遗文化有利于复兴传统文化,有利于增 强民族的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有助于培养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应当 结合非遗文化的自身规律,学校等部门应据此规划出合理的实践路径。

  • 非遗馆总分馆建设实践与探索 ——以桐乡市为例 2020-06-01

    在全国许多县级市尚未建立综合性非遗馆的大背景下,桐乡市充分借鉴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创建的成功经验,开创性地提出非遗馆总分馆体系创建,这一做法具有前瞻性和探索价值。桐乡市非遗馆总分馆体系以县(市)级综合性非遗馆为总馆,重点扶持省、市级以上并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彰显地域特色性的非遗项目,建立了一批集展示、体验、交流、培训、研究为一体的多功能专题性非遗馆分馆,形成了"一体多翼"的场馆布局,极大地弥补了总馆在场地、人员、保护方式上的不足和壁垒,实现了让非遗回归社区,融入现代生活,让群众更广泛、更直接、更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并传承非遗,进一步促进非遗馆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是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领域中的一次全新探索和有效实践。

  • 非遗课程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及意义——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2020-06-01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并被他人承认并成才的基础。但当前职业教育过于强调实用和高效,普遍忽略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把非遗项目嵌入学校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培养,是比较直接而有效地提高专业技能和培育人文素养的方式。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来探讨非遗课程对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实践和意义。

  • 甘肃省高校音乐类“非遗”项目静态保护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0-06-01

    2014年音乐教育家孔庆浩教授率先提出在甘肃高校建立西北最全的地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展馆的构想,由此得到了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音乐工作者的热情响应和兰州城市学院的大力支持并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展馆"(以下简称"研展馆")建设项目。"研展馆"展厅面积280平方米,展示文献包括:实物文献、纸质文献、影像文献三大类,重点展示敦煌乐器、青铜乐器、西北民族乐器以及甘肃地方音乐数字媒体库等为学者研究西北民族音乐提供查询、交流、展示平台,同时通过"研展馆"建设实践也为我国音乐类"非遗"项目静态保护模式提供积极探索。

  • 幼儿主动参与木偶绘本剧创编的几点思考 2020-06-01

    本文从进行绘本剧创作的意义与积极作用出发,阐述了绘本剧创编与表演进行有效融合的具体策略,引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剧的积极现实价值,并提出了激发幼儿对非遗文化——木偶的兴趣,并亲身参与到创编以及木偶戏剧表演中,笔者对幼儿木偶绘本剧的创编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指导与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把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与非遗的传承创新结合起来,是探索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亦为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寻找具体而生动的模式。

  • 非遗馆总分馆建设实践与探索——以桐乡市为例 2020-06-01

    在全国许多县级市尚未建立综合性非遗馆的大背景下,桐乡市充分借鉴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创建的成功经验,开创性地提出非遗馆总分馆体系创建,这一做法具有前瞻性和探索价值.桐乡市非遗馆总分馆体系以县(市)级综合性非遗馆为总馆,重点扶持省、市级以上并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彰显地域特色性的非遗项目,建立了一批集展示、体验、交流、培训、研究为一体的多功能专题性非遗馆分馆,形成了"一体多翼"的场馆布局,极大地弥补了总馆在场地、人员、保护方式上的不足和壁垒,实现了让非遗回归社区,融入现代生活,让群众更广泛、更直接、更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并传承非遗,进一步促进非遗馆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是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领域中的一次全新探索和有效实践

  • 左权民歌非遗价值及保护实践的概述 2020-06-01

    左权民歌作为山西省优秀传统民歌的一支,有着语言通俗干脆、音乐形式简洁朴实、内容情感贴近生活等特点,早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从其非遗价值这一角度入手,分历史、社会、学术、艺术四方面探之,并以此为提示,整体分析左权民歌现有的保护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