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9 条数据
-
“蚂拐节”元素融入《舞蹈创编》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0-06-01
针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民俗活动的考察,发觉高职高专院校创建校园非遗文化传承活动较为薄弱。因此,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整合非遗民俗活动“蚂拐节”中的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并引入《舞蹈创编》课程,进行探索实践,构架知识文化、艺术风格并行的桥梁,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适合少儿的少数民族舞蹈,在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又传承了广西优秀本土文化。
-
非遗保护视野下漳浦剪纸的传承与反思——以黄素、张峥嵘为代表的家族剪纸实践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黄素、张峥嵘为代表的家族剪纸实践与传承为例,回溯漳浦剪纸随时代嬗变的历程,将漳浦剪纸与社会的发展、时代演进与个人的剪纸命运关联起来,特别补充了漳浦剪纸实践者对所持项目技艺特点的理解、传承人实际存续状况和所处境遇的切身体会等内容,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生动、鲜活详实的区域剪纸人文历史,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中的变迁,为漳浦剪纸进一步的非遗保护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材料参考与思考路径。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2020-11-04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党中央支持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非遗保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非遗保护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非遗保护应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保护理念,逐步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探索推进多种保护方式,着力加强传承能力建设,持续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力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生活实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阿拉善蒙古族养驼习俗“非遗”项目为个案 2020-06-01
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强调“非遗”与本土文化实践的契合性,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外在的甚至人为构建的文化符号仍然作为“非遗”保护的衡量标尺被地方文化工作者所使用,本土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本文将借助人类学的视角,以阿拉善养驼习俗“非遗”保护项目为个案,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思考如何从本土人的生活实践中对活态的民族文化进行理解和把握。
-
再造传统与消费文化:一个滇西北古城的非遗实践 2020-06-01
进入21世纪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日益受到重视,"非遗保护"从一个生僻的概念迅速变成具有重大公众影响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文化实践。以剑川布扎的非遗实践为例,借用霍布斯鲍姆的"发明传统"和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这两个概念,结合田野调查材料,探讨非遗实践中的传统主义和现代性及其内在联系。传统主义的概念在本文里指有两个面向,在物的层面上指的是布扎创作形象上的仿古和对传统文化的借用;在人的层面上指的是行动者以传统为导向的种种作为。在非遗的语境里,再造传统并不意味着要继续、保护或复兴古老习俗,相反,它标志着传统作为现代文化生产的方式,因而,传统通过现代性变得不仅可及,而且可思考。
-
我国非遗保护中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2020-06-01
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提出的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手段。由于理论研究不足,我国目前非遗保护实践中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作用认识的争议不断。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对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界定与作用阐释出发,总结国内十余年的非遗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实践形式,指出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在当下非遗保护中所发挥的知识习得、"意识"唤醒、人才培养、深化研究以及弥补传承人群知识不足、增强文化自信和提升项目发展活力的作用;对于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与影响评估,应着眼于长远,既应注重个体差异、个案与当下,也要着眼于项目存续、社区发展与未来。
-
“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开发的策略——以英石假山盆景为例 2020-06-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渐提高,文化创意产品作为呈现地域性特色的创新成果,不断吸引着人们的喜爱与关注,不断推进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其中,英石假山盆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造型生动,享有较高的观赏与收藏价值,对其创新与开发研究意义重大。文章主要以英石假山盆景为例,分析"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
活态传承视域下永新盾牌舞融入舞蹈教学实践中的意义与路径 2020-06-01
永新盾牌舞主要流传于江西省永新县龙源口一带的各个村落,其气势磅礴、风格独特、雄浑刚健,队形变化多端。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新盾牌舞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教学实践价值同样不容忽视,故此,将永新盾牌舞融入高校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活态传承的意义与路径,是对当前"非遗"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有力举措,也是对高校校本教材建设的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