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9 条数据
-
“非遗”高校传承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如何有效发掘和传承这些承载了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携手地方非遗文化企业共同建设"非遗"校园实践基地,不仅可以多维度、多角度地推动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全面、健康发展,也为高校自身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一种互惠双赢的有益尝试。本文以艺术设计学院"非遗"校园传承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例,从模型构架、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了高校与非遗保护企业"协同伙伴""发展共赢"的共建新模式,并介绍了在此模式下取得的教学和实践成果。
-
探讨如何在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实现非遗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诞生的瑰宝,在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实现非遗传承,打破了传统的非遗传承模式。在本文中将介绍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并探讨在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实现非遗传承的措施,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承。
-
广西“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有效载体。以广西"非遗"为例,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阐明二者结合的可行性及实践路径,对于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承、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
非遗引入应用型高校设计教学实践初探——以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经营后,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等问题。笔者与所在学校做了探索性尝试,将非遗引入应用型高校设计教学,结合实践实例总结项目甄选、地方环境、理论基础和科技手段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如何将非遗引入教学中,探索非遗引入应用型高校设计教学的可行性。
-
非遗文化进校园实现路径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绚丽瑰宝,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弥足珍贵的,都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重视去保护的,但如今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论文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提出了高职院校需要加强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并实践的构想。
-
古城里的非遗实践与反思 ——以平遥古城为例 2020-06-01
文化遗产是文化在历史特定时期的表述,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特殊财富。随着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各地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讲述地方故事,发扬地方特色,非遗成了人们关注和实践的重点。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背景下的平遥古城为例,分析古城里的非遗实践,通过探究古城与非遗的相关互动,反思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
-
“非遗”视域下民间文学实践教学探索*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运动的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口传遗产重要表现形式的民间文学日益受到重视,在许多高校开设有民间文学课程。高校民间文学课程具有文学和民俗学双重属性,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在民间文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非遗”理念,培养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等问题。
-
“非遗”视野下的民间文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0-06-01
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在民间文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非遗"理念,增强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兴趣尤显重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通过民间文学教学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结合本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新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成为优秀的文化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