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9 条数据
-
“忠信花灯”进入高中美术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20-06-01
忠信花灯是广东省连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元宵节前后,连平县各个村的祠堂都可见花灯高挂,香火缭绕。而"忠信花灯"就是这种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非遗进校园是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了解"忠信花灯"这种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笔者将其引入了高中美术课堂。
-
构建“华蓥高腔”校本音乐课程的实践探索 2020-06-01
我国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各地常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不少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到“在校园”的实践研究。本文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蓥高腔在重庆华蓥中学的美育教学实践探索为例,论述 了构建“非遗”校本音乐课程的实践探索,从分析艺术价值、明确发展定位,挖掘艺术特色、制定培养方案,增强艺术实践、拓展育人模式三大方面,阐述了学校在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
-
探讨如何在中职美术设计教学中实现非遗传承——以“阳江漆艺”教学为例 2020-06-01
“阳江漆器髹饰技艺”2010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录。本文以“阳江漆艺”教学为例,分析“阳江漆艺”教学的意义,从非遗传承工作坊平台的创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探究如何在中职美术设计教学中实现非遗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高校的教学实践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者,其进入高校教学实践场域不仅加强了高校与民间群体的联系,也为高校理论教学提供了"学以致用"转化的可能。秉承理论与实践、素质与技能、扶贫与扶志、创新与创业、国家通用语培训与爱国意识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将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作为教学目标,当是非遗传承人群高校教学实践的有效路径。
-
非遗扶贫的作用机制、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促进就业增收的独特优势,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本文在分析文化产业扶贫理论内蕴的基础上,剖析非遗扶贫作用机制中存在"外驱力"与"内生力"的关系,"静止本能"与"动态本领"的关系,"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探讨了非遗扶贫实践困境,即非遗扶贫理念的非系统性、非遗扶贫制度体系不健全、非遗扶贫创新动力不足。最后以非遗扶贫的现实问题为导向,提出路径优化,即转变非遗扶贫思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非遗扶贫实践;注重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非遗扶贫制度体系;注重产业关联,营造多产业共同扶贫格局。
-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化”保护 ——以爱知县小林花祭为例① 2020-06-01
花祭是以神事和歌舞为基调举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流行于日本爱知县北设乐郡地区。花祭在每年秋季到冬季之间举行,该祭祀活动遗留有室町时期的艺术特征,深受当地居民重视。20世纪70年代,花祭被指定为日本“国家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作为最早提出“无形”类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国家,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积累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经验。现在,花祭也面临着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等问题。考察花祭当前的保护现状,能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日本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运作情况。通过观察日本社会不同群体对花祭的研究与保护的参与乃至利用,我们能深入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意义。
-
庄河谱绣纳入实践教学研究 2020-06-01
庄河谱绣的刺绣工艺是东北绣品的一个重要分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庄河谱绣"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与服装与服饰品设计专业课程《手工设计基础》实践教学结合,进行创意非遗产品。如何将"庄河谱绣"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必须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2020-06-01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学校是传承文化的基地,民族文化进校园,对于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扬州高新区实验小学秉承"让每一朵花都绚丽绽放"的课程理念,挖掘地域特色,开发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特色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一次次对教材实施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校美术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创造美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