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2 条数据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传承的瓶颈问题研究 2020-06-0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结晶,也是人类音乐文化的载体。中小学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是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中小学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非遗师资力量薄弱,传承方式固化单一,文化生态关联缺失,地域局限等多方面问题,导致音乐类非遗在中小学的传承成效不佳,出现了瓶颈现象。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实施非遗传承的中小学,针对音乐类非遗传承所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找到音乐类非遗传承面临困境的根源。
-
以非遗“彩布拧台”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我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民间 文化艺术资源。邯山区大隐豹村的“彩布拧台”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隐豹村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性的传统手工技 艺,是指在木搭戏台骨架的基础上,采用各色花布拧扎成一个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玲珑多姿的仿古戏楼。其高超的技艺 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隐豹学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和传承教育活动,对尊重、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学校对非遗校园传 承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文明礼仪等方面阐述德育在非遗校园传承中的渗透
-
悟龙狮精神,养浩然正气 2020-06-01
“龙狮文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将“非遗”进行传承和发扬。地方特色学校可以通过开发和实施“龙狮舞”艺体课程群来实现文化传承,促进儿童发展,使之成为自信、雄健、灵动的儿童。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传承的瓶颈问题研究 ——以云南壮族《坡芽歌书》为例 2020-06-01
中小学校是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摇篮,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学习教育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缺乏重视、非遗师资力量缺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形式单一以及学生缺乏音乐类非遗方面的实践等原因,导致中小学音乐类非遗传承效果不佳,出现了严重的瓶颈问题。以云南壮族《坡芽歌书》在中小学传承的现状为例,对这些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建设、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文化类课外实践活动以及完善民族地区特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相对应的措施,以期音乐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实践探索 ——以“黄沙狮子”为例 2020-06-01
作为一种鲜活地保留了富有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活态文化遗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精华。随着社会格局和文化生态的变迁,单一的口传心授已难以担负维系非遗薪火相传的重任,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成为全世界的共识。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本原则,构建“九狮”协同教育体系,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去了解、接受、感悟、喜爱民族文化,在传承中融入创新,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之重任。
-
传承“非遗”文化,丰盈美术课堂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与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各地的"非遗"进校园活动精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这对小学美术而言无疑是一块沃土。如何有效地开发"非遗"资源,进一步提升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已经成为美术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非遗+美术"既给美术教学开辟了新天地,也给"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
“非遗”进校园,薪火锻造传承链 2020-06-01
2018年9月13日至17日,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盛大举行。“非遗校园行”作为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25所学校参与展示展演活动,并且集中对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等校园传承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非遗、参与非遗、传承非遗。如今,全国许多中小学校都将非遗项目、非遗课程作为一大教育特色,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学到流传了几百年、几千年的老手艺。得益于此,“非遗”蕴含的教育价值——比如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技能技艺、意志品格、民族自豪感等——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传承。
-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 龙灯会:进入课程 2020-06-01
非遗项目解读杨镇"龙灯会"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祭祀活动之一,随着时代的推移,渐渐演变为娱乐乡亲、增加节日气氛的活动,虽然在功能上有所改变,但是龙灯会的技法、套路、伴奏的鼓谱都沿袭了数百年,演变而成现在的杨镇龙灯会表演形式,以适应民间表演的需要。其传承、沿袭的轨迹清晰明了,具有历史保护价值。2007年6月20日,杨镇一街"龙灯会"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