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4)

共检索到 14 条数据

  • 浅议非遗保护对记住乡愁的重要性——从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谈起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荷载着人类社会文明,是人类复杂文化态势的体现。非遗保护在文明进步、文化层次提升、资源永续利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宝鸡在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系列活动中,笔者发现宝鸡非遗以其独特、深厚的艺术魅力征服着一批批观众,激起其心中深处的情感共鸣,在“民众乡愁”共鸣共情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从另一视角体现了非遗保护是文化活动的重中之重。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轻化工程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2020-06-01

    以纺织、服装、轻工和材料等特色学科资源为基础,通过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梳理出艺工融合的纺织类非遗知识链,并以纺织品印染加工为主线,构建特色鲜明的轻化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将现代纺织高新技术与非遗传统技艺相融合,让学生体会中国身份、认同中国文化和培养中国精神。

  •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0-06-01

    数字化保护是实现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保护的重要方式。近年来贵州在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然其数字化进程尚处于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初级阶段,不仅存在着网站建设滞后、建设主体分散等问题,也面临着非遗的地域性、民族性等难题,因此要制定非遗数字化的专项发展规划,启动"贵州非遗记忆工程",大力引进并研发数字化保护新技术,集合多方力量共享共建少数民族非遗数据库,将非遗数字化建设与贵州城乡文化建设相结合。

  • 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研究报告 2020-06-01

    泸州非遗资源丰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近年来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学术研究逐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初见成效,泸州非遗"活态传承之路"也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在对泸州非遗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的总体思路:以政府为主导,以产教融合为基础,以成果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项目为依托,开展"六个一工程",启动"非遗+"战略,非遗与文创、旅游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泸州非遗科学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

  • 米市巷街道口述非遗史“抢救性工程”进行时 2020-06-01

    近日,米市巷街道两位市级非遗传承人参与了拱墅区区级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成为全区首批12位完成影像拍摄的高龄非遗人. 这项口诉史记录工作,被称为"抢救性记录工程",用于研究运河两岸的传统文化,能够直观、客观、形象地将运河两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确定"的形式保存下来.

  • 全民参与非遗记录工程的加拿大经验 2020-06-01

    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是非遗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任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的记录、保存和传播工作已成为非遗保护的一个重点。2017年,我国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这项基础性保护工程,有利于及时、完整地保存当代仍旧活态存在的非遗项目及其环境,也有利于形成全民参与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加拿大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可以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 传承点亮浙江非遗之美 2020-06-01

    在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蝉联“四连冠”,共有217项“国遗”项目入列,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作为全国非遗保护综合试点省,浙江的许多实践与探索都走在全国前列。在新起点上,浙江进一步提出,以“四大体系”为抓手、“五化建设”为方向、“七大工程”为载体,切实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全面构筑非遗科学保护新格局

  • “非遗”进校园,薪火锻造传承链 2020-06-01

    2018年9月13日至17日,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盛大举行。“非遗校园行”作为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25所学校参与展示展演活动,并且集中对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等校园传承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非遗、参与非遗、传承非遗。如今,全国许多中小学校都将非遗项目、非遗课程作为一大教育特色,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学到流传了几百年、几千年的老手艺。得益于此,“非遗”蕴含的教育价值——比如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技能技艺、意志品格、民族自豪感等——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