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3)

共检索到 23 条数据

  • 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三江侗族剪纸为例 2020-06-01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众多,文化遗产丰富,各有特色。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越来越稀有珍贵,新的思想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的传承理念,发展环境变得十分恶劣,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变得迫在眉睫。另外,当前的保护措施与传承机制还有许多不完善和漏洞的地方,导致大量珍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论文采用田野调查法,对侗族剪纸进行实地考察,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角度研究三江侗族剪纸,分析其价值与现状,并指出问题,最后提出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与措施。

  • 基于R M P分析的广西北部湾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姿态万千,发展海洋非遗旅游是发挥北部湾地区海洋资源优势、活态保护与传承海洋非遗、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RMP分析法,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资源概况、旅游市场、产品类型等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目前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资源旅游开发的现状,应加快以资源为优势,合理有序开发;以市场为导向,增强海洋非遗旅游市场营销力度;发挥创新驱动引擎作用,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强化政府职能,建立海洋非遗旅游开发保障机制。

  • 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布洛陀介绍文本英译研究 2020-06-01

    布洛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敢壮山地方传统民间文学,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主要以生态翻译理论为指导理念,结合广西非遗介绍文本翻译现状及不足,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出发,对布洛陀介绍文本的英译进行分析,探讨译文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以期为广西非遗介绍文本翻译提供参考。

  • 从翻译伦理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性文本的英译 2020-06-01

    以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运用安德鲁·切斯特曼提出的翻译伦理模式,探讨其介绍性文本的英译,以期为我国非遗的英译研究提供参考。

  • 不起眼的麦秆变身记 2020-06-01

    4月17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的一项非遗推广活动上,一名65岁的妇女将自己手工编织的麦秆花篮摆上了展台,引来游客驻足观赏。"哇,手工好精细!"围观的人们忍不住赞叹。花篮的主人,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保麦秆花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黎奎鲜,她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学习麦秆花篮技艺,40年来,靠着一双巧手,她将不起眼的麦秆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花篮。

  •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研究 2020-06-0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实地考察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调查分析,以期为该区域海洋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若干参考借鉴。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活的记忆”,其丰富、独特、稀缺和唯一的特质通常以文化符号形式存在并形成文化资源,准公共品性质使其具备一定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潜力。近几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化资源不断被企业或组织产业化开发,当作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武器。广西借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之风,大力推进非遗产业化开发项目,给文化市场创造了活力,也给广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