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5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54)

共检索到 254 条数据

  • 高校美育热下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冷思考——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2020-06-01

    在当下社会对高校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注的双重作用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广钟设计制作技艺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美育中引入其内容,将"非遗进校园"与"培育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可操作路径。

  • 非遗名录中针灸类项目的高等教育实践与探索 2020-06-01

    传统医药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第九大类,针灸类项目归属其中,以广东省级非遗"针灸(岭南火针疗法)"为实例,阐述在非遗名录中针灸类项目在高校中的人文素质培养及专业教育实践方式。针对非遗名录中针灸类项目在高校中开展传承与传播的途径,进行探索性分析,对在医药高校中开展非遗文化教育的意义进行总结。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等职业学校传承的探索研究 2020-06-01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量传承人继续保护传承和发展,在职业教育中不断渗透和发展非遗文化传承与教育,把一些民间非遗项目贯穿到职业教育中,让广大职业教育学子成为名副其实的传承人。

  • 非遗舞蹈对素质教育舞蹈的价值分析 2020-06-01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上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非遗舞蹈对素质教育舞蹈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为此,文章结合二者的关系着重从历史性、德育性、综合性几个方面分析非遗舞蹈对素质教育舞蹈的价值,旨在能够更好的促进素质舞蹈教学发展.

  • 特殊教育学校现代非遗手艺传承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服装艺术系为例 2020-06-01

    特殊教育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上帝为他们关上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残疾人在非遗手艺传承中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服装艺术系充分挖掘残障学生的身体优势,开展非遗手艺传承与现代创新,立足"非遗"文化资源,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增加非遗课程模块,深化课程改革。在课堂上将"非遗"传承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把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把"非遗"项目纳入课堂教学和课程辅助活动,同时培育命名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验基地,为课程改革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为学生实现合作、探究、创新学习搭建起宽广的活动舞台。

  • 曲艺类非遗的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价值探析 ——以浙江音乐学院为例 2020-06-01

    在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内涵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新形势推动下,以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为例,结合曲艺类非遗的特质,从文化传承、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共享四个方面,可较全面地了解曲艺类非遗在独立建制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价值。在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多能一专”发展的同时,应注重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推广工作。

  • “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艺术课程教育 2020-06-01

    “互联网”+ 理念自被提出之日起,已引起国家社会与团体的高度重视,时下“互联网”+ 经济已然在国内风生水起,“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式亦有相应案例,它将传统意义上的单对单的传承,转换成放射性的一对无限传播,使“互联网”+ 非遗技能传承的单对多成为现实。与此同时,“互联网”+ 高职艺术课程教育,依托互联网络传播将非遗传承和教育联结。在“互联网”+ 新业态中,再建非遗生活环境,营造非遗活态虚拟社会,用“互联网”链接非遗消费群体,令“互联网”异地同时教授,最重要一点,“互联网”+ 高职艺术课程教育,对于开展原生态非遗技艺重构,回归非遗技艺传承背景均成为可能。

  • 隆昌夏布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的融合探究 2020-06-01

    隆昌夏布在当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的应用,对丰富高校的地方课程教学资源库、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保护和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以隆昌市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为切入点,围绕隆昌夏布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相关性、创新教学方法的融入、课程教学效果及改进措施分析、"非遗进课堂"对高校美术课程建设与文化传承的意义四个方面展开探究,进一步挖掘隆昌夏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独特启蒙教育价值和艺术教育价值,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能力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