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54 条数据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的落后低效等问题.应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传承的规模化、活态化、科学化优势,通过"校、政、地"三方协同、推动民族非遗与教育互惠共生,实现可持续化传承和发展.
-
幼儿园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必须要全方位、全学段、全过程地融入国民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幼儿园艺术教育以其广泛的范畴、丰富的表现形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儿童意识”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渗透也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内涵。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仍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还需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幼儿园艺术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质量和水平,使优秀的非遗文化扎根于幼儿的心灵,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深厚的人文精神、多样化的社会价值理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实践性。文章提出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将非遗文化引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为例,提出非遗文化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并指出两者共同发展的新路径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
关于高校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思考 ——以川北大木偶传习班为例 2020-06-01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北大木偶不仅是我国稀有的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在国际上大放异彩,享誉盛名.为了确保木偶艺术的薪火相传,除了剧团带班的方式,更是联合多方办学办班.本文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大木偶传习班为例,从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角度,着重分析高校非遗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其实际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一些思考
-
“互联网+非遗传承”教育资源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灿烂多彩的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它展现着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蕴藏着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彰显着民族享有的文化魅力,体现着民族精神传承的伟大力量,是人类发展史上承载鲜活文明的不可缺少的存在。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发显得珍贵,于是如何激活非遗传承教育资源成为了非遗传承问题中的研究热点。如今我们的生活处处与互联网有着密切的联系,借助互联网可树立起全新的符合时代观念的非遗文化形象,可为非遗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互联网+非遗传承"是开发非遗传承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研究 2020-06-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当今世界信息往来日益密切,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日益便利,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技术的首要接收者和传播者扮演着信息时代的重要角色。伴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又恰逢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和选择产生了极大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社会、个人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人们社会行为的道德规范。非物质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对于传承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非遗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不仅有助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
关于高校音乐教育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思考 2020-06-01
在每个民族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是其文化瑰宝,是我国人民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有深刻的精神价值和历史积淀,是它们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但是大多是家族传承掌握着这技巧,通过单一化的一对一传播方式实现传承。高校音乐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培养音乐人才,依旧一定社会需求,为了很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做到音乐文化教育和其项目的有机融合,立足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特色创新,也实现非遗的传承及发展。本文主要致力于探究高校音乐教育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首先指出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结合阻碍其发展传承的因素,鲜明提出高校应尽的教育传承使命,从此详细的给出音乐类“非遗”受到高校的保护作用,以及理念践行策略。
-
非遗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意义及实现路径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存在,承载着中华民族从远古以来形成和传承的民族精神基因,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道德观念、情感寄托与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为生动、最为鲜活的表达.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引入"非遗"资源,可最大限度地提升"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对实现国家语言文化战略意义重大.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非遗"传承传播实现的路径在于解决好"非遗"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