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54 条数据
-
广西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职业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进行现状分析,并借鉴国外开展较为成熟且具有代表性的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广西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广西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非遗传承育人的策略探究 2020-06-01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教育平台.在民族地区非遗传承教育的政府战略下,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从师资建设、课程建设、艺术创作、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全方位推动"侗寨·五娘"文化融入学校教育,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践,总结出了职业院校非遗现代传承育人的策略
-
非遗音乐保护传承与地方专业音乐教育结合的客观原则 2020-06-01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出台了多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以及规定,其最终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质量。而非遗音乐的保护传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有效地将该项工作和地方专业音乐教学相融合,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非遗音乐保护工作的质量,同时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地方专业音乐教育的质量,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肩负起非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任务。但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需要秉持着一些客观原则,此次研究主要就非遗音乐保护传承与地方专业音乐教育结合的客观原则做了简要的分析。
-
非遗传承与创新中的艺术类高职教育改革 2020-06-01
二十一世纪是生产力迅速提高的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单纯地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新时代已经掀起了一场追求精神文化享受的潮流。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拥有完整灿烂历史文明的国家,不但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具有数量庞大、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极具魅力、具有重要考察价值的优秀文化资源。现阶段,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出台了诸多有利于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政策,大力支持非遗发展。艺术类高职学校因其特殊性,更应该在非遗传承和创新活动中发挥长处,为非遗保护贡献力量。鉴于以上所述,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为基础,以艺术类高职学校为研究对象,对二者进行了简要的探索和分析,并对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艺术类高职教育提出了改革思路,以供相关人士进行探讨和交流。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以潮阳英歌为例 2020-06-01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开始引进和推行相关的"非遗"文化课程内容,力求展现自身的专业特色,培养综合技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将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英歌在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为例,尝试性地为"非遗"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长效性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
高校视野下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创产品研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青年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在高校日常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大势所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现阶段国内的非遗教学中的发展重点在于宣传和保护,从而忽略了非遗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审美内涵和经济价值,在教学中进行文化产品开发研究,将非遗文化内涵与现代文创有效进行融合创新,可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更好的得到活态传承保护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探索 2020-06-01
作为我国重要少数民族之一,黎族是海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黎族传统织锦工艺是黎族的核心文化之一,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广保护名录.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也正是受到西方文化、外来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冲击,濒临失传,对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依然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大事
-
麦草画渗透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2+2+N"模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形式进行传递,如果民间艺术和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非遗文化就很有可能就此失传,因此"人"这个载体非常重要,而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摇篮是学校.麦草画作为豫东地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将其引入本地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构建"2+2+N"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实现其传承,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能够实现双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