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5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54)

共检索到 254 条数据

  • 探索茶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影响 2020-06-01

    中国的茶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互联网的发展让年轻人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新鲜事物,这也决定了如今年轻人的生活中充斥了非常多的新鲜元素,传统的茶文化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展开分析,并提出在茶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探索茶文化背景下非遗保护的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和融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学校教育的力量,非遗文化在学校课程和校园文化中的渗透和融合是非遗传承的有效路径之一。分析在学校教育里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探索结合地方优秀非遗文化,在校园里开展一系列非遗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非遗精神,寻找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期达到非遗文化的生态保护和活态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娱教化保护与传承—i-Treasures项目的经验与启示 2020-06-01

    数字转型的时代背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运用娱教理念与技术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欧盟开展的i-Treasures项目为研究对象,从提出背景、执行内容、研发成果和实施效果等4个维度进行剖析,归纳出其在数字化保护意识、数字化保护技术、娱教化元素应用和话语体系构建等4个方面的鲜明特征,并总结其在意识培养、技术应用、元素开发和体系构建等4个方面对于我国非遗娱教化保护的启示和建议。

  • 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非遗保护的角色与功能* 2020-06-01

    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充当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空间、保护主体与交流中心三个角色,相应地发挥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展示、教育传习与传播保护三个主要功能。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属于一种独特的非遗保护新模式,其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场域,或隐或现涉及学界、社会、政府与商界等多方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变迁、文化表述与身份认同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基于创客教育的非遗校园活态传承实践研究——以忠信花灯为例 2020-06-01

    学校教育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有效形式之一,而美术教育则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鲜活、最重要的载体。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传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文中尝试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引入创客教育理念,开展项目式学习,构建创客课程体系,设计"非遗创客学堂""非遗创客工作坊""非遗创客社团""非遗创客竞赛场""非遗创客模拟集市""非遗创客公益基地"等六大板块课程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与非遗传承保护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结晶,在文化强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非遗的传承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通过实践表明,在职业教育下的学徒制模式里非遗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而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具积极意义。因此,文章以下就现代学徒制传承非遗的优势进行首要阐述,结合非遗传承现实困境的列举,继而找到现代学徒制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应对之策。

  • 主 持 人 语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以下简称《公约》)为基础的人类文化事业。《公约》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中国依法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作为缔约国,中国将公约精神落实在非遗保护事业中,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丰富而系统的非遗保护实践以及理论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前教育的思考 2020-06-01

    现如今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以及学生文化培养和素质教育方面可实现双赢局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前教育之中,既是对“非遗进校园”活动应用深度的拓展,又是对非物质遗产保护方式以及学龄前教育模式的创新,同时还对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