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5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54)

共检索到 254 条数据

  • 民间文学类“非遗”入幼儿园教育的策略分析 2020-06-01

    近些年,由于科技飞速发展,快餐式生活逐渐成为社会生活常态,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步淡出大众关注视野,为了加强小朋友对于该类文化内容的了解,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就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民间文学类"非遗"内容进行探究

  • 金华市“儿童”群体非遗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越发被重视的当代,对于儿童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围绕现阶段儿童非遗教育的展开情况,从教育主体、教育宣传、教育方式、教育效果四个层面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儿童非遗教育在家庭层面的欠缺,以及儿童的非遗教育流于表面,儿童的兴趣、参与程度不高,收效甚微等现象。面对目前儿童非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各界应更加注重相关工作的展开:意识到儿童非遗教育在家庭培养中的重要性;非遗教育宣传方式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在教育方式中考虑到儿童兴趣的培养,使非遗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加适应儿童群体的需求。

  • 澳大利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20-06-01

    本文介绍分析了澳大利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和保护现状,认为其保护特点为:社群基础和自然传承性非常强,具有祖传制的无形性,具有开放包容性。澳大利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强调文化主体即"人"的重要作用,努力将传统教育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传承方式相结合。其保护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包括: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发挥高校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的作用,打造"教师+传承人"的高校双师型队伍。

  • 基于技工教育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2020-06-01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其形式多样,内涵和价值深厚。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茶非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因其环境依附性、活态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以及各地茶非遗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重视程度不够,传承媒介不清晰,相关部门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传承机制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茶非遗在传承传播方面呈现各种问题。茶非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行为,以人为本的活态传承和变异是其最佳的保护行为方式,技工教育是其最佳传承途径。在充分发扬技工院校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下,探索适合茶非遗活态传承的特色技工教育方式,并以大赛延续茶道技艺,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使得茶非遗在使用中被保护,在保护中得到传承和传播。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与路径探究 2020-06-01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精神、表现形式以及独特的传承方式使其能够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本文主要是对非遗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和路径进行探讨。

  • 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非遗文化传承探析 ——以寿州窑陶瓷技艺为例 2020-06-01

    近年,国家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开展扎实,并逐步推进。高校非遗文化传承也在悄然发芽。文章分析了近些年的非遗文化传承文件和举措,并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窑陶瓷传承技艺为例,探讨了非遗文化传承与高校艺术教育的具体结合方式。试图从认知提升、课程改革、活动开展、平台搭建等多角度为非遗文化传承的校园开展探寻道路。

  • 跨文化教育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为主题,在融合访谈调查及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挖掘"非遗保护"与"跨文化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结合跨文化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跨文化交流、反身性构建、身份认同等分析工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跨文化教育的双重领域,不仅拓展了"非遗保护"的文化教育维度,还为跨文化教育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成新的研究路径及价值;在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路径的同时,还有助于唤醒、加强传承人的文化参与、身份认同及社会交流,进而为非遗保护与发展营造内生动力。

  •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 2020-06-01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职业教育教育领域,推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既是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又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剖析四川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关系生命周期理论,将四川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过程划分为探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据此分别构建了校遗渗透、校遗交叉、校遗双向3种四川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进而提出模式实施的保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