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54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有效路径探索——以善琏湖笔为例 2020-06-01
习总书记说:"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本文以善琏湖笔为例为例,阐述非遗传承与保护重要性,以高校非遗传承有效机制为载体,探索更有效的非遗传承与保护路径
-
以“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以代际相传的传统文化集成,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以"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能够加强思政教育的价值引导力,拓展思政教育的社会关联性,同时也为"非遗"文化保护提供了一种与高校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
-
高校美育热下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冷思考 ——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2020-06-01
在当下社会对高校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注的双重作用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广钟设计制作技艺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美育中引入其内容,将"非遗进校园"与"培育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可操作路径。
-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教育传承地方非遗服务水平调研报告——以黎明职业大学传承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为例 2020-06-01
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不但包含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还与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相互依存。在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尤其要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一类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地方非遗进入高职课堂成为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传承地方非遗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担当,要做到发展性传承的同时又能保持其活力及本真,需构建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传承非遗的教育模式,并进一步助推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0-06-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日渐式微"的困境。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环境的挤压下,其生存空间日渐萎缩,乃至面临着消亡的风险。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非遗"保护深入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通过教育手段在年轻一代中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性的"非遗"传承人。
-
本土非遗“肥东洋蛇灯”在幼儿园教育传承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通过教育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洋蛇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将结合市级立项课题《非遗"洋蛇灯"在中大班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在对洋蛇灯教育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践研究对洋蛇灯在幼儿园教育传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从家长、幼儿和幼儿园三个角度提出教育对策,传承非遗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
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的廉政教育功效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活的表现形式被大众认可、历代传承,其中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尤其受众广泛、影响深远。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其教育和传播要更加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夯实廉政教育的社会基础,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戏剧曲艺类非遗所蕴含的廉政教育元素和功能,其面向区域性大众化的廉政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非遗传承人的一份责任和担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和传承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内容入手,同时在校园内以营造“非遗”文化氛围为引导,以多种途径实现传承,不仅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